《论语》读后感800字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被称为儒学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而用这十六字概括#论语#要表达的思想便也未尝不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熹 《中庸章句集注 序》有释、《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亦有释),人心与道心是不同的两个心,人心飘忽不定、变动不居,夹杂欲望而难以叵测,容易好高骛远而放纵不安,以至于见不到真实的道理,无论多少才智,人心的这种状态,将使人一无所成,所以孔子少言性,说了食色男女人之大欲,性便也是人心了;而道心是当下的,是知止而后有定力之心,人要见得真实的道理,必须让自己的心居于“平凡无奇,和光同尘”之处。因为所有道理的显发,恰是人心能够安于平凡日用之间,恰是在于一个人能不怨天不尤人、晏晏安安,而这即是一个人下学上达的秘密,也即是“道心惟微”所蕴含的道理,非此不能显发道心,道心之微妙盖在乎此。通观论语,便围绕道心来讲,区别于老子的天道,可称之为人道,君子之道,乃近天道之道,讲了学问,孝顺,政治,军事,文章,礼等盖儿论之便是 #人道#之体,道心为体必也要有用,所以才有”道生之,德畜之”之理,以德畜之方可达与成。古人常讲的地坤之德与天乾之德源自《易经》,可作以下理解,不怨天不尤人,接受当下的处境是坤德,其厚足载万物,可称为生生之德;将每件事做好,做到惟精惟一、尽心尽性,便是乾德。所谓“中”乃乾坤和谐,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德合则无疆,即喜悦的接受自己眼前的处境,并让自己在其中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践行,为学知,为孝全,为政厚,为君敬,为臣忠,为师表,为礼慎,概括之便也是尽心尽力止于善,也就是率性之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