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读后感2000字
在票据法课上看完了这本书。在朋友圈安利过,实在是一本很棒的书。对于正在推崇“精英教育”的中国教育大概会很有借鉴意义吧。
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和室友简单讨论了一下中国阶级问题和由此带来的教育差距。室友说在土地改革之后中国便不再存在所谓的阶级,大家都是无产阶级。但是不能否认,中国还是存在无形的阶级分化。我们需要承认,在一线城市接受外教教学、周末学习钢琴琵琶的学生和部分农村中接受支教老师短期教学的学生,还是存在许多差距的。这是“国情”决定的,或许与教育无关,但无疑它影响着教育。
一直秉信“少年强则国强”,也很感激国家(在文革之后)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包括最近在大会中有人建议实行12年义务教育,侧面也反映了国家和群众对于教育的重视。在宏观层面上我们给予了教育足够的重视,而放大细节之后,我们会发现现今社会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
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北大读书,最近在准备雅思和GRE考试,申请美国学校的MPA硕士。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会拿她作为“精英教育”接受者与我自己做对比。首先要指出一点,在中国背景下,直至高考前我与她接受的教育大同小异,并不存在“极大差距”之说,这与书中不同。而进入大学之后,我想差距便开始显现,某些地方便与书中所述重合。优秀的教育资源被几近垄断地供给到顶尖大学,作为二流学校根本无法享受近似的教育资源,或许我们可以解释这是由于“资源稀缺”而导致的,但不可否认这样的行为造成了“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的形成。
书中一句“披着绚烂外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正好戳中了现下许多高等院校的软肋。特别是我自己所在的这所考证之风盛行的非综合性学校,我身在其中深有感触。当朋友在北大接受元培学院多样化教学的时候我却在考虑下一个证要考什么,我不知道这是个人问题还是学校教育(差距与分层)带给我们的局限性。说得好听一些是“realistic”,说得直白一些便是“狭隘与短视”。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开班会,辅导员让我们填写职业生涯规划,我记得当时我和室友戏谑道:谁预见得了未来呢?学校只是简单地让我们填写一张形式化的表格,却从未引导过我们如何思考自己的未来。作为刚刚从填鸭式教育中脱离出来的新生,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要怎么走这条路?
还有,或许是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巨大,地域教育差距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所谓的“教育大省”江苏出身的学子,偶尔会被其他省的学生调笑:你们一定很会考试吧?江苏血统一定很厉害吧?地狱模式的高考一定很可怕吧?在这种无形的隐晦的暗示之下,我偶尔也会生出“我们天生就比别的省的学生更会学习一些”的错觉,连带着对上海、北京等被称为“高考简单模式”的地域的学生也产生了“学习一定不怎么厉害”的错觉,直到我上学期兼职的时候与一位北京的女生共事,她流利的英语口语让我钦佩不已,她告诉我北京小孩从幼儿园开始便学习英语,而我所在的城市是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这让我又想起了大一时参加的一场模联的英文会场,流利英语口语与落落大方的仪态是来自上海、北京的学生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与一位朋友讨论这类事的时候,他表示他身边许多上海的同学在初中就有了类似的表现机会——英文演讲、辩论等等。而反观“教育大省”江苏,除了极个别学校有这种机会,有多少学校会重视这种人文素养和非书面知识的培养呢?哪怕如我曾经所在的高中是市重点高中,也存在完善的学生会体系和社团体系(包括模联等外向型社团),但从来很少有这样的教育机会。这是不是就暗合了书中“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我记得曾经看过一档综艺,几位明星到上海一所重点高中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我由此第一次窥见了“精英教育”的外貌,其间差距让我咂舌,但是也不能否认地域经济差距带来教育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这似乎又是“国情”所致。
我庆幸的是中国高考制度,比起美国SAT大学申请制度,中国无疑为寒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突破阶级,和更高平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机会。我曾经在微博抱怨,抱怨自己为什么高考不多考几分,或者为什么不早早选择艺术类专业,我并不爱法律和会计,但是我的家庭告诉我,法律和会计最“务实”,也就是“最好就业最好赚钱”的职业。不能否认,当我们无法用高考突破自身阶级的时候,处在“非精英阶层”的普通学生只会考虑技术性专业,用句俗话来说“饭都吃不饱了哪儿还有心思思考人生?” 哲学专业、历史专业这些专业在我爸妈心里都在“绝对否定”名单之上,仅仅是因它们“不好就业”。而我似乎也默认接受了这一点——艺术类、人文类专业只是“有钱人家的小孩”才能选的专业和课程,因为他们不必担心就业,他们可以全心全意将自己投身于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之中,思考人类的来处与去处。而我,作为“寒门”,要紧的是吃饱穿暖,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以降低家庭负担。
我和室友讨论阶级固化、教育差距这类事情的时候往往带着还未接触社会的自我臆想与揣测的主观情绪,非常希望我未来能够从一个更完善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现今中国教育与阶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