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30期》读后感1300字
这一期《南方人物周刊》由几个不同类型的小故事组成,其中更吸引我的还是封面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话-那句:“把今天做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更能准确的描绘出如何应对人生最后阶段的困扰。这篇文章与几天前读到的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刚好前后呼应,促使我好想写一下读后感!
缓和医疗,又称姑息或舒缓治疗、安宁疗护,由英国圣公会护士桑德斯医师提出,源自英文Palliative Care,后转化为Supportive Care。“它不等同于临终关怀hospice,,而是涵盖了临终关怀的概念,是对于老年病、慢性病和危重病人,从确诊开始的全程照护和对症治疗”。其原则是:“维护生命,把濒死认作正常过程”; “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 “提供疼痛的缓解服务”; “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家属处理丧事并进行抚慰”,不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是让他在临终时尽可能安稳,尽量没有痛苦,走向他生命的终点。
刘靖就是其中一位通过亲身经历明明白白的看到她的父亲是如何经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人,她说:“父亲一辈子经受的苦难都不如他辗转病榻这1年零8个月。那种苦难是无助、无望的,他自己也无法表达接受与拒绝。“如果父亲之前有过对生命末期的表示,我们也许会遵从他的意愿,可是他没有”,“怪他老人家没有先见之明、没有交待?怪我们优柔寡断措施不力?抑或怪上苍无情无义?”刘靖冥思苦想没有答案。谁不愿意自己的至亲走得从容、平顺、安详呢?
由此引出另一个话题:生前预嘱(Living will),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它不是传统的法律意义上的遗嘱,不违反绝大多数国家现行的任何法律。预嘱《我的五个愿望》大治有以下几点:我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帮助我。
2002年,WHO对缓和医学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特别考虑到“躯体、精神心理、社会和灵魂”(简称为“身、心、社、灵”)的需求。目前,受条件约束,国内的借鉴和实践多集中在身、心的层面。“你疼痛,给你止痛,呕吐的话给你止吐,吃不下我们给你营养支持。”
其实死亡的方式往往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变化。当国家极度贫困时,因为得不到专业的诊断与治疗,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患病时,人们求助于卫生保健系统,在生命行将结束时,他们往往在医院而非家中去世。到了第三个阶段,国家的收入攀升到最高水平,即便罹患疾病,人们也有能力关心生命质量,居家离世的比例又开始增加。数据显示,2010年,在美国,有45%的人在临终关怀与亲人陪伴下去世,这其中,有一半的人是在家里接受临终关怀照顾的。
一个覆盖了4500名癌症或心脑血管疾病晚期病人的调查显示,选择临终关怀的病人,存活时间并不比那些“努力”治疗的病人短,事实上,因为选择了临终护理,晚期癌症病人平均存活时间多了3至6个星期,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平均存活时间延长了3个月。
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一部分,如何做好善终也需要好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