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1900字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这便是我理解的世界第一次大战,它带来了民主,也带来了死亡千千万,未曾遇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一战的了解仅限于几个词,有着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作为导火索的萨拉热窝事件,以及那场死了25万人而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而这本书将这些一一道来,娓娓动听。
小说的序幕在一场聚餐中拉开,在场的年轻人大多是欧洲各国的贵族,一战前的贵族之间互相联系紧密,他们统治着自己的国家和殖民地继而控制着世界,而几个年轻人的形象恰恰是作者精挑细选出来用以代表他们国家的。
沃尔特,整本小说中最欣赏的形象没有之一,有学识有风度,严谨而又克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对自己的国家自信而又热爱,也对战争认识比较清楚,他几次身先士卒,不畏惧死亡,相对而言,德国在前线上的战略战术要严谨和科学很多,作者将这个国家的精神融入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另外他和沫黛的爱情也是很令人欣赏的,德英开战,他们互相信任彼此,整整五年才见过一面,最后一战结束才守得云开见月明,沫黛离开了物质条件优越的英国贵族生活圈,同沃尔特共同去承担德国国难下的清贫。
格雷戈里,这位主角不是贵族,但是属于后起一代的当权者,相对而言,他属于一战的受益者,作者安排他的出现,无非是想让他带领我们见证一战这个阶段内,沙皇的垮台,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在德国的支持下迎接回列宁,并细致讲解了当时多个自由党派之下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是怎样发动武装起义,怎样获取执政地位的,从而改朝换代。对于他本人的形象是符合我心中俄国的,身材宽阔,品质坚毅,有自己的认识,而俄国也恰巧如此,地域广袤,寒冷,以及最早在欧洲的实现了社会主义,这都锻炼了俄国人的品质,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止步于莫斯科,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也未能拿下苏联。
然后是格斯代表着的美国,美国对于一战的结束起这决定性作用,苏联由于列宁的回归,布尔什维克的执政退出了一战,德国就要快以压倒性的优势拿下法国了,美国的参战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样只参加了一年战争的美国,既有权分享战争成果,又一手靠着自己战争消耗较小而保留了优越实力为世界秩序洗牌。
接下来是英国,英国有着两组人,执政的贵族一代菲茨,以及逐渐觉醒的民主一代艾瑟尔和比利,感觉艾瑟尔的两次爱情都所托非人,菲茨同时让碧和艾瑟尔怀上孩子,最后一幕场景两个孩子一个上楼梯,一个下楼梯,刚好代表着民主的下议院开始获得权利,而上议院的贵族一代开始下楼梯。
最后讨论一下这场毫无头绪的战争:
1.战争的开端是奥地利的面子问题,以及德国和英国想争谁是欧洲大国的问题。
2.战争的军官都是贵族,大多数人都愚蠢至极,俄国和英国最为明显,不顾伤亡,盲目指导,白白断送士兵生命,而士兵中务实智勇的人大多只能成为士官,无指挥权,对比,美国和德国的军官还比较有军事素养,也是这两个国家的决战将一战推向尾声
3.一战打了两年,美国总统希望议和,分分问各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而几个执政政府都说不出来,忘记了一开始只是想显示一下本国实力,继续瓜分着世界,而不曾想死这么多人
4.打到一半却必须打下去的理由,因为参与战争的英法找美国借了很多钱,只有协约国打赢,才能找到战败国来赔付整个战争成本,所以只能送更多的年轻人上战场去牺牲,而协约国输了,就没法还钱给美国,所以美国卷入其中,帮助协约国,这场权利的游戏中,民众的是生命被视为草芥
5.美国成为了一战最大的赢家,大量的军火输出,以及欧洲各国鹬蚌相争,它刚好渔翁得利
6.历史的前行:在死亡无数人以后,欧洲各国民主一代分分觉醒,参与战争的是群众,而决定发不发动战争跟他们无关,他们意识到刚刚过去的一战只是沦为了统治阶级控权的炮灰,在议院的到席位,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是一种民主的趋势,也是欧洲大陆斥资无数以及死亡无数换来的时代进步
7.战争的收尾:和平条约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出于一种被侵略的报复,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重,加上媒体宣传,将仇恨引导到犹太人身上,一种怨气不断积压,阿道夫希特勒登上历史舞台,国难下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来挽救几十亿马克买不了一个面包的德国,但同时也是在酝酿仇恨,20年后从开世界大战
而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从孙中山建国,到几度有人恢复帝制,到1921年共产党成立,同样是无数的杀戮和死亡,以及渐渐出现的民主,这个时候的世界都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民主,但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与无序中,不断有人思考和努力,从而建立新的秩序,因为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