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1600字
深圳最近一直在下雨,雨水时断时续,时大时小,一直没有停过。因此出行变成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但想想就算不下雨其实也没什么地方可去,只能待在家里。特别是像现在冬天刚刚过去(好吧,深圳也有冬天),外面的世界被雨水包裹,空气变得冷冽好像暗藏了无数细小的银针,在大风的裹挟下要努力去刺破你的皮肤,世界因此拥有了某种危险性,如果你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雨天还是尽量待在家里吧。
所以在充满危险的世界里的租来的房子里我读完了这本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长篇小说了,这跟自己的阅读需求有关。这几年一直想要明白这个世界,心中有许多的问题,因此在阅读上更倾向于选择社科类书籍。另外我一直觉得看电影也可以弥补看小说上的缺憾,毕竟都是讲故事,影像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看电影也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其实不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看书也是拖拖拉拉断断续续,有时也会抱着功利性,但我渐渐明白一个人的经验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经验很大一部分还是错的必须得不断调整,如果你对这个世界仍抱有好奇心仍想看清楚这个世界而不是守着自己那点一亩三分地,那么阅读是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说回这本书吧。因为有长期观影的经验,我略微感知到一点关于艺术的真谛。这一点是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关必须拥有「敏锐的感受力」。普通的生活会消磨掉人对日常事物的感受力,而创作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就像章鱼一样伸出自己的触手去感知周围的一切,然后将得到的信息通过某种方式内化继而以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观众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关键的一点是要学会观看,电影有电影的观看之道,小说有小说的观看之道,如果从艺术作品中观众能感受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继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不管是否「正确」都将是一次很好的「对话」。
在这本《平原上的摩西》小说集中,很显然包括作者和读者都觉得最好的小说是这篇《平原上的摩西》。小说分12节主要包含7个人物,每一节都是其中一个人物的主观讲述,时间跨度12年。在小说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傅东心这个人物,她每次说的话都极有智慧,譬如第一次与庄德增在小船上见面时的对话,就像大人与小孩在说话,傅知道庄心里在想什么,所以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因为她知道庄肯定能接受。还有她对李斐的教育,可以看出这个人物内在的修养。在小说中傅东心似乎一直都远离故事主线,但主要人物李斐和庄树却完全是在她的影响之下,她给李斐画画,支持庄树考警校,最后两人像上一代人宿命般坐在小船上对话,可以说傅东心就是摩西为所有人分开了红海。小说中火柴盒的隐喻贯穿全篇,刚开始是李斐玩庄树的火柴盒,「她把手里的那团火球向天空扔去,滋滋啦啦地响,扔得挺高」,后来两人商量去烧高粱地,这也可以看成是李斐对火的执着,因为这把火燃烧了所有人,烧开了故事的内核。整体来看,这篇小说在技巧和语言上保持连续性,故事线完整,最后的结局也在意料之外,好像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老鼠游戏,作者赢得了游戏,读者收获了满足。
整部小说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的女性,她们是那么的勇敢又聪明,充满了智慧,可以看出作者对她们的喜爱。《平原上的摩西》中的傅东心和李斐,《跛人》中的刘一朵,《长眠》中的小米,《大路》中的女学生,《走出格勒》中的老拉,《自由落体》中的小凤和张舒雅。她们是朋友是爱人是战士,她们珍惜友谊又充满包容,她们对感情执着对生命热爱,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不屑一顾。可以说故事里的女性满足了我对美好女性的所有幻想。
通过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力,通过这种感受力将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暗涌提取出来,创作成一个个故事。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它不像社科类书籍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理性,小说是将与你每天擦肩而过的人的生活放到你面前,让你知道每个鲜活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人性的体现,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暗含了生活的无奈或惊喜,于是世界在我们眼前舒展开来,渐渐变得柔软又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