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读过《外婆的道歉信》,那你一定知道我说的,读完后大哭着笑或者大笑着哭的感觉。即便你没读过,我保证在《清单人生》第一章之后,你会爱上这个63岁的古怪女人。因为她真的太好笑了!布里特-玛丽的情商接近于零(也许会让你想起家里某个亲戚)。她夸奖别人的新发型:“您的额头非常宽,剪这么短的发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她管别人要一杯水时,会责怪对方竟然不给她杯垫。关键是,她根本意识不到这会得罪人!她内向胆怯,渴望改变却不敢改变。她的生活严格遵循一张张事先制定的清单,她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她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将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一尘不染,因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清单人生」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清单人生》——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喜欢巴克曼的幽默感。
>> 布里特-玛丽当然不会形容这个女人“胖”,因为她绝不是那种喜欢贴标签的人,可对方在高胆固醇水平下安稳存活的能力实在令她惊叹。
>> 布里特-玛丽在披萨店见过的那个盲女——虽然她的身材和她的房子都是标准的立方体,但布里特-玛丽绝不会说她胖——开了门。
>> “天杀的,伙计,我没瞎!”银行咆哮道。
“哈?”
“我是视力障碍,凑近了能看清。”
“多近?”
“我能看到狗那么远。狗能看到我看不到的地方。”银行指着狗说,狗在三英尺之外的楼梯上。
“好吧,那您实际上跟全瞎差不多。”
>>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布里特-玛丽,一个63岁的老太太,一个被抛弃的家庭主妇,一个丈夫出轨的女人,一个时刻在假装自己很好的人,一个什么时候都要照着待办事项清单来的人,一个固执+强迫症+洁癖的故事主角。
书中讲的是她离开丈夫之后,来到了一个叫做博格的小地方工作生活的故事。
关于足球,关于小苏打,关于菲克新。反反复复出现在玛丽的生活中,作者反复提醒着我们这些对于玛丽多么重要。
博格,一个因为经济危机导致萧条,什么都关闭倒闭的小地方。
医疗中心+修车店+超市+邮局+咖啡店的披萨店,老板是轮椅女,是的,就直接叫轮椅女,没有名字。
在镇上报班学习做蓝莓酱+做竹帘子+画水彩+做寿司的警察,他叫斯文。
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巴克曼真的很会把每个人的性格都写得非常好。
来到博格的玛丽,因为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也在无形中改变了别人。
给老鼠准备晚餐,和老鼠谈心。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即使离开了丈夫,还是随时随地都想到他。连流泪都担心眼泪滴到地板上。强迫症严重,洁癖严重,随时随地打扫卫生。
因为出色姐姐的死亡,然后被漠视,打击太大了。好像就成了隐形人。一直都在讨好别人。
其实不知道怎么表达,但是看书的时候真的感触很深。人,真的不能活到失去自我。为别人而活。
>> 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的所有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离开了自己原来的生活舒适圈,走出来了,一大堆的问题怎么处理和解决。
在这个好像大家都放弃生活的小城市,她干净整洁,通过自己影响了身边的人。大家都喜欢她。她还觉得不可思议。
>>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很喜欢这个对话。最后,玛丽朝着梦想中的巴黎出发了。
为自己而活,活出精彩的自己,精彩的人生。
以下是书摘。
>>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要是你每次都负责打扫别人留下的狼藉,恐怕很难高兴起来。
>> 当别人对你感兴趣,而你又不习惯别人对你感兴趣的时候,八成会觉得烦。
>> 所有婚姻都有不好的一面,因为所有人都有弱点。如果你和另外一个人一起生活,就要学会以各种方式应付这些弱点。比如,你可以把弱点当成沉重的家具,收拾房间时虽不能把它搬到一边,却可以围着它擦擦扫扫,保持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的错觉。
>>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 要是在你爱的人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所谓的爱还有什么意义?
>> 因为选择一种生活跟买鞋不一样,甚至跟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关系也不大。过日子的意义在于抱团,和另一个人身上的你自己抱团,还需要回忆、墙壁、碗橱、餐具抽屉等等来帮助你知道各种东西都放在哪里。
>> 激情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予我们什么,而是它要求我们如何冒险,有时候甚至需要放下尊严,忍受别人的不解、嘲笑和否定。
>> 死亡是无力的终极形态,无力则是终极的绝望。
>> 如果一个人闭上眼睛,就会想起她一生中做过的所有选择,意识到她每次的选择都是为了别人做出的。
「清单人生」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在这本书里主人公名叫布里特·玛丽,她是一个刻板、卑微、胆怯的63岁老太太,她的生活严格遵循一张张事先制定的清单,她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必须买到小苏打和“菲克新”牌窗户清洁剂,并将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一尘不染,否则就不是“文明人的做法”。如果是打发时间她就玩填字游戏,最爱站在阳台上俯视街上人间,而不必接触任何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为别人活着的女人,在抚养大丈夫的儿女之后,发现丈夫出轨,迫使她摘下婚戒,在63岁时走进了劳动就业办公室。
结婚40年来,从未出过家门的她想表达对人的称赞都不会。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固执、爱唠叨的讨厌的家伙。可是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喝一个人打成一片,你才能充分地了解她。越往下读,我越喜欢这位老太太。
从前的她渴望被关注却无人关注,唯一赏识她的姐姐在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她的父母不喜欢她,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不能让父母多看她一眼,所以她卑微,谨言慎行,就算是结婚,也按照母亲的意愿。遭到抛弃后母亲离世,她也开始了第二段婚姻,可这段婚姻她只起到了保姆的作用,丈夫对自己没有爱,丈夫的孩子也把她当成“另一个女人”但她不怒不恼,恪尽职守做着一个妻子、母亲应做的事情,以至于失去了自我,忘记了梦想。
来到萧条的博格,车胎爆了,车门损毁,自己还被一只足球砸了脑门,我以为布里特一定待不下去了,没想到她留了下来,一群喜欢足球却从来不能瞄准的孩子请她做教练,她和一只老鼠“共进”晚餐,和做轮椅的女人做了朋友,和性格暴躁的银行住在一个屋檐下,布里特·玛丽失控的人生竟然奇迹般地发生了改变。
她踢了一脚足球,认为滚到脚边的足球就该踢一脚;陪踢球的孩子去监狱找父亲;她去赛场观看孩子们踢球,为了给他们助威竟然喊哑了嗓子;她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会赠送别人小礼物;尝试跟这里的陌生人打交道;接受了别人喝水时不放杯垫;照顾这帮踢球的孩子们,帮他们洗球衣,给他们做培根吃,甚至到最后用生命去保护他们!
就在布里特·玛丽准备忘记过去,开始新生活的时候,肯特——她的丈夫找上门来,请求她回家,因为没有布里特,他的生活已经一团糟。他告诉布里特他已经和那个女人一刀两断,请求布里特原谅她。布里特马上就心软了,而且决定跟他回去了,博格的人很不高兴,除了奥马尔之外没有人喜欢肯特,他们都不愿意让布里特离开。我也很生气,可我生气有什么用啊,隔着书纸,隔着手机屏幕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可爱的老太太,好在布里特很理智,在肯特和斯文争执时,他悲伤地质问肯特,如果真的爱她,为何一直都不问她的手为何裹着绷带?
在离开博格之前,布里特又以她的执拗令镇上同意了在博格建一个足球场,孩子们有了踢球的场所,不用再拿车灯照明踢球了,博格也不需要她了吧,似乎她真的该离开了。
薇卡知道布里特的梦想,她和那些孩子们给布里特弄来了足够的汽油能够让她把车子开到巴黎,再开回来。布里特终于可以自己做决定了,无论是跟肯特回家,还是留下来和斯文在一起,抑或是去巴黎旅行,她都可以试着为自己而活!
乔布斯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人生那么短暂,就应该活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太过在意别人,活在别人的看法、说法、规则框架底下,那人的自由意识体现在哪?人和动物有什么差别?
为自己而活,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和年龄也没有任何关系。
不管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觉得这样是幸福的,是你心目中期望的、喜欢的,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精力和时间的,那就足够了。
为自己而活,在属于自己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味道,我想,我们就该这么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