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读后感4000字
这是一本追忆母亲的悼亡之作,是关于存在与不存在、生者与死者、生与死的思辨与探讨。
作者的母亲林薇女士活过87岁,有过幸福的童年和丰盈的晚年,养育3子1女,成年所受的屈辱和次子的离家出走成为终生的痛。母亲走了,留下她的房子、日记、信件、简报、看过的书目和影视目录,她的满足、遗憾和牵挂。
止庵说: 生是存在;死是不存在,而且连曾经的存在都不复存在。死亡,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而世界依然存在。死是虚无,生是沉重。对于爱你,你也爱他的人,尽量让他活得好一点罢。
向死而生,好好活着,为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我想也该留下一点此生的印记吧:比如日记、书目、影像等。
※第一部分 存在与不存在
*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了。
*母亲死在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三点四十四分。11-22-3-44。像是一首素朴极了的曲子,飘逝而去。
*伊壁鸠鲁:“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自家有丧事,当节哀;别家有丧事,当尽礼。
*《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一段古代的祈祷文:“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改变能够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忍受不能够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差别。”
*《荀子·礼论》所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张爱玲在《年青的时候》中所说:“活人的太阳照不到死者的身上。”
*谷崎润一郎在《〈异端者的悲哀〉前言》中也说:“死是nothing,是无,而生总归是something,是有。纵使磨难再大,something肯定比nothing好得多。”
*弗朗茨·卡夫卡说:“死亡的残忍之处在于,它带来了终结时真正的痛苦,但却没带来终结。”
*萨福诗作残片则径直说:“死是恶,因为诸神是如此判断的,假如死是善,那么他们也当死了。”
*卡夫卡日记有云:“不要绝望,甚至对你并不感到绝望这一点也不要绝望。在一切似乎已经结束的时候,还会有新的力量,这正好意味着,你活着。如果他们不来,那么一切就到此结束,彻底完了。”
*鲁迅在《希望》中引用裴多菲·山陀尔的话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奥斯卡·王尔德却在《无足轻重的女人》中通过一个人物之口说:“除了鬼门关,人什么关都能闯得过去。”
*艾伯哈德·云格尔在《死论》中引用了A.冯·克罗顿的话:“人之所以消亡,乃是因为他不能将开端与终结合而为一。”
*《庄子·人间世》所云“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吕碧城的绝命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罗兰·巴特的《哀痛日记》写于他的母亲去世之后。
*《南史·列传第二十二》中张融所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第二部分 曾经存在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刘禹锡所作的“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巴勃罗·聂鲁达在《马楚·比楚高峰》中所写的:“从空旷到空旷,像一张未捕物的网,……”
*张爱玲在《花凋》中所说:“然而现在,她一寸一寸地死去了,这可爱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
*我想起V. S.奈保尔著《非洲的假面剧》所说:“在这里,一个老人过世,我们就说一座图书馆烧毁了。”
*初夏,她穿碎花旗袍,戴绿珠链,银发,是有品位有气场的老太太。
*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惜别
※第三部分 在死者
*艾伯哈德·云格尔所著《死论》
*伊壁鸠鲁说:“最可怕的灾难—死—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只要我们在,死就不在;只要死在,我们就不在。”
*云格尔则根据海德格尔所说生是“趋于死的存在”提出:“或许可以更正伊壁鸠鲁的话:死与我们相关。因为,只要我们存在,死就存在;如果我们未曾或不再存在,死也就不存在了。死依据生而活着。”
*从伊壁鸠鲁,则死在生之外;从云格尔,则死生合为一体。
*沃尔克·施隆多夫在《光·影·移动》一书里记录了罹患绝症的马克斯·弗里施的话:“在文学作品里几乎没有关于死亡的内容。只有《李尔王》第一幕。歌德压根儿就什么都没写。”
*到哪里去寻找那棵可以赎命的桃金娘树呢。
*中江兆民被医生查出癌症,并告诉他只有一年半的生命,他遂凭意志与毅力写下自己最后的思考《一年有半》及姊妹篇《续一年有半》。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米洛拉德·帕维奇著《哈扎尔辞典》中写道:“她内心深处在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生命中的片刻时间正在消亡,就像飞虫被鱼吞食一样。”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法与意思均堪称拙劣,其中却有一点可取:冬妮亚与保尔分手,她多么聪明,又多么正确。
*作家端木蕻良临终前几小时,“向夫人钟耀群要笔和纸,写下了‘支持不了’四个字”。
*周作人在《先母行述》中亦云:“临终之日,神志清明,不诉苦痛,不见秽恶,渐以入灭,如就安眠,世所谓得往生者非耶。”
*达希尔·哈米特曾经讲过这样的话:“人们经常说:‘啊,他受了太多的苦,死亡对他是种解脱。’但这不是真的,能活着总是最好的。”
*亨利·奥斯丁在为姐姐简·奥斯丁所写传略中说:“当家人最后一次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回答说:‘除了死亡,我什么也不需要了。’”
*约翰内斯·克雷梅里乌斯在《弗洛伊德》中记载弗氏死前两日对医生所讲的话:“现在,只剩下煎熬折磨,再无人生意义可言了。”
*东野圭吾著《麒麟之翼》中写道:“‘你面对过人的死亡吗?’“‘见过很多次,我也数不过来。毕竟这也是我的工作。’“‘你见到的是尸体,不是人。我见过很多即将离世的人。在死亡临近的时候,人们会回归真正的本心,扔掉所有的自尊心、意气用事,直面自己最后的心愿。接受他们发出的信息是生者的义务。’”
*周作人曾在《记杜逢辰君的事》中记述他对不堪病苦、欲寻短见的杜君所说的话:“你个人痛苦,欲求脱离,这是可以谅解的,但是现在你身子不是个人的了,假如父母妻子他们不愿你离去,你还须体谅他们的意思,虽然这于你个人是一个痛苦,暂为他们而留住。”
*周氏因此自责道:“我实是很惶恐,觉得很有点对不起杜君,因为听信我的几句话使他多受了许多的苦痛。”
*母亲去世了,绝望才真正降临。
※第四部分 不存在之后的存在
*弗洛伊德在他去世前两年的一九三七年给学生和朋友玛丽·波拿巴写信说:“您一定会让我死后仍活在您的记忆中,这是我唯一认可的有限不死性。”
*“有限不死性”,需要一个载体。即如鲁迅在《空谈》中所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费舍尔·史蒂芬斯导演的电影《伙计们请起立》(Stand up Guys)里,阿尔·帕西诺有句台词,讲的正是此事:“你们知道,他们说我们会死两次,第一次是在我们咽气时,第二次是我们的熟人不再提我们的名字了。”
*格林在《问题的核心》中说:“当我们对一个人说‘你死了我就活不下去’的时候,我们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样痛苦、不幸,或者愁苦,我简直活不成了。’只不过是这样的意思。人一死,我们的责任也就完了。我们对这件事再也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就安下来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周作人曾在《〈夜读抄〉后记》中说:“目下在想取而不想给。”
*鲁迅在《梦》中所说:“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我想起《漂逝的纸偶》中所说:“与别人共有这些记忆的碎片,就是与那个人共同度过人生的佐证。阿玲总有一天也会上年纪,你在厨房吃酱煮青花鱼时也许会忽然想起我。那时,我就在你的厨房里复生了,还问你:‘酱煮青花鱼好吃吗?’”
*陶公千古旷达人,其《归园田居》云:‘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神释》云:‘应尽便须尽,无复更多虑。’在《拟挽歌辞》中则云:‘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哀”与“敬”通过祭祀仪式而体现,但此种情感重于仪式本身。
*张爱玲在《对照记》中所说:“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奈保尔在《作家看人》中说:“我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但是再往前就不清楚了。我家祖上的事含混模糊。父亲还是个婴儿时,我的祖父就去世了。传给我的家史仅此而已;现在我们追忆的只是一个家族传说,有些内容夸张浪漫,或者完全是编造的,因此不能信以为真。”
※第五部分 向死而生
*日本白滨的三段壁,那是著名的自杀地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具情感,且无所偏私。
*弗兰茨·贝克勒等编《向死而生》一书所引莱因霍尔德·施奈德的话:“我们只有以死为代价,才能发现人,热爱人。”
*杰尔姆·格罗普曼酷爱引用的克尔凯郭尔的话上:理解生活得回顾,过生活要前瞻。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林薇
*一九二三年六月三十日生于天津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故于北。
*孙伏园在《哭鲁迅先生》中说,鲁迅逝世后,他去鲁迅母亲处吊唁,老太太说:“论寿,五十六岁也不算短了;只是我的寿太长了些;譬如我去年死了,今年不是甚么也不知道了么?”
*张爱玲著英文作品The Book of Change(《易经》)中也说:“……但是表舅妈却永远不会知道,仿佛另一人的死亡是在她自己死亡的一年后,还是一百年后,两者并没有差别。永恒封闭了这短短的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