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德国当教授》读后感1200字
我想吸引我阅读的是作者德国华人教授学会,作为一名即将在读的教育学研究生,我对于中国教育病理是担忧的,仅从我微薄的涉世经验和教育了解来看,中国高考的存在和对文凭学历的狂热足以让社会失去理性,教育改革喊得再响亮,学生离那种享受学习的快乐,高效地学自己想学的教育生态还很远。目前依旧是教知识和学智力占教育的主流。甚至在大学灌输性的“教”如期变少,但“学却没有变的自主化终身化个性化。有人依旧不想学,痛苦地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学,甚至佛系弃权随它去吧。教育无需把学生变成有良好指标的机器人,也无需让学生习得与机器竞争的能力,郑也夫说好的教育旨在做出一种淡化目标、听任个体自在发育的教育生态,使人成为完成的人。未来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指令下活得很通透,而人不负众望拿到高学历,又万幸地如我所愿找到好工作后“指令到期”会不会突然觉醒开始怀疑为什么活和怎样才是活着。另一方面,单一地上大学有了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吗?尤其在封闭式和扩张性地粗糙化管理下。而德国在教育分流:孩子合适和喜欢做什么就让他选择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要上大学,职业教育四通八达,一个用功的技工的工资和地位不会比一个教授低。德国大学治学的实用与自由以及对学术的严谨也是其特色,可以从德国制造,德国哲学和国人性格反映出来。而如果一个大学里的学生论文粗制滥造,管理行政化表面工作花哨却没有教育实效,专业课程五花八门却少有实践经验,这也许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问题,也有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紊乱。
这些中国骄傲的华人教授们,大多经历蜕变并不是一开始就风调雨顺一路相好,无论是经历困难还是语言障碍还是思维习惯的代购,她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沉着解决问题,用学习做道实践做术。这是研究者该有的精神,独立自信,智慧坚强。人生处处是研究,时时要投入。她们得到严谨的德国人的认同,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德国教育的自豪。
最后让我印象时刻也会时时倍感激励的是文中这段话:大多数学科只要经过学校考试就能毕业,只有医学、教育和法律这三门学科例外,必须经过国家考试(staatsexsamen)才能毕业。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完成这三门学科的学业后,那些毕业生有权利去实施代表国家主权的职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火车,没有拖拉机,缺乏财富,也许会暂时穷一些,落后一些,但这不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生存;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兢兢业业、遵守职责的医生,那就是 ‘人命关天’;如果没有兢兢业业、遵守职责的律师和法官,那就会 ‘国运难安’;如果没有兢兢业业、遵守职责的教师,那就只能是 ‘末日危途’!这三门学科是支撑一个国家大厦的三根栋梁,它们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今天、明天和将来!所以学习这三门学科后,必须经过国家考试才能毕业。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座的同学们会作为这些栋梁的一部分去承担代表国家主权的重任!”
任重而道远,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