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读后感1400字
一百多年前,大清帝国耗费巨资打造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铁甲舰队,它曾经辉煌一时,由此也承载了当时乃至后人过高的期望。很多年后,当人们提起这支舰队时,过苛的指责使得大多数人只记取了他们的惨痛覆灭而对他们曾经的英勇与牺牲只字不提。这是历史的不幸和势利,也是历史的残酷与不公道。 我相信,每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无不扼腕叹息。
据国外军事年鉴统计,成军后的北洋舰队位列世界海军前八,而当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及海战潜力仅排名第十六位。遥想当年,每次北洋舰队出海操练时,那也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各国海军都为之侧目。那么为什么创建之初如此具有实力的北洋舰队反而在几年之后的甲午海战中不堪一击,全军覆灭呢?
北洋舰队1888年初具规模后,由于当权者的战略误判,权贵们把持下的海军衙门在甲午年前竟未给再北洋舰队添购过一舰一炮。更有甚者,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相当紧张之时,主管拨款的户部宣布为慈禧太后万寿筹款而停购舰艇两年。很不幸,北洋舰队成了当时政治斗争和错误战略的牺牲品。但是日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军国主义的发展,甚至于日本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剩下钱来以供军费开支,天皇这样,下面的民众就可想而知了,这和腐朽没落的清廷是一种多么鲜明讽刺的对比。清朝那种小富而安的思想,慈禧太后的妇人之见,竟然把北洋海军定义为清廷看家护院的水师,可气又可笑。
书中提到了北洋舰队创建初期和整整八年未增添一舰一炮,以至于开战前,清朝的舰队无论从动力,弹药,瞄准仪器等都不如日本。
对以上种种情况与问题,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及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等海军将领们岂能不知?他们看着对手的急速发展,何尝不是忧心如焚。但朝廷政治的复杂性和腐朽性,连上司李鸿章都搞不定,何况是他们呢?
所以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你能说是作战的官兵不英勇么?不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将士们曾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以至于战死或者自杀殉国的将领竟占到高级指挥官的半数以上,这在整个世界海军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北洋水师这一切的奋战和牺牲,在世人的眼中,他们仍旧没有资格说“虽败犹荣”这四个字。
北洋舰队14名管带中,“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超勇”管带黄建勋和“扬威”管带林履中,均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四人中,除“经远”管带林永升当场阵亡外,其他三名管带都是座舰沉后不顾救援而决意与舰同亡。“镇远”管带林泰曾则因座舰不慎受伤而自责过度,自杀身亡。“定远”管带刘步蟾是在炸毁自己座船后,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自杀身亡。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山穷水尽之下,生服鸦片自杀。同晚,护军统领张文宣也以同样方式自尽殉国。之后,“镇远”号继任管带杨永霖用步枪自殉。帝国的海军精华,一时俱去。这是何等的惨烈!英雄为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仍然不能唤醒统治者的良知。自此以后,战争的失利一发不可收拾,巨额的赔款,割地的屈辱,可谓中国近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历史的屈辱要时刻铭记,盛世易毁,居安思危。当代我们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怎么保持这种局面并力求做的更好,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战争充满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近代中国屈辱历史早已昭示我们,要想推动持久和平,惟有谋国家强盛、军队强大之势,这样才是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善之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