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典藏版)》读后感1100字
读完此书 莫名的悲伤 张爱玲的文学造诣不言而喻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她的著作 不过《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等等改编电影电视可见一斑 这篇自传 不是张爱玲本人所作 所以难免有锦上添花之嫌 我还是想谈谈自己一点感想 虽浅薄 可不费这一本书的功夫
张爱玲的冰凉和荒凉也许来自于童年家庭影响 吸食鸦片的父亲张庭重 在整天云雾缭绕中把家给败了 他父亲是张佩纶,清末名臣,母亲李菊耦,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换言之,张爱玲爷爷张佩纶,奶奶李鸿章爱女李菊耦,清朝末年张佩纶离世,李菊耦独自撑起一个大家族,虽有所败落,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庭重还是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的,张爱玲名门望族大小姐,十指不沾凡尘俗世,一心只读杂书,(而不是圣贤书),父亲对爱玲的决绝和冷漠早有端倪,可是在父亲和母亲黄素琼离婚之后爆发,父亲是深扎封建迷信思想,母亲留法四年满脑子是洋思想,所以,虽门当户对,可是价值观不一致,而后,爱玲和弟弟子静跟着父亲生活,原因显而易见,父亲更有钱,而爱玲需要父亲金钱支持实现自己英国留学梦,可继母们接踵而至,爱玲也是挣扎着过活。父亲对爱玲是冷漠的,因为爱玲和其母亲一样,洋思想泛滥,其父痛恨其母的离去,再加上继母的煽风点火,悲剧来了,爱玲被囚禁半年之久,那半年是病态的,我觉得爱玲冷漠和荒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此。可是她那种荒凉不是悲观,不是愤世嫉俗,不是多愁善感,就是赤裸裸的冰冷,可是对生命中鲜少的至亲至信之人,却满怀爱意。比如对炎瑛,对姑姑,对宋淇夫妇(最后死后遗嘱上写着全部遗产归宋淇夫妇)
爱玲生命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胡兰成,两个人因情投意合走在一起,却因胡兰成的泛滥多情而以悲剧收场,胡兰成这个人政治嗅觉不灵敏,汪精卫倒戈之后,跟着汪,汪倒台之后,又投靠日本政府,1945年,抗日胜利之后,日本人撤走,汪也就成了亡命之徒。他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用来骗骗小姑娘,中年妇女也是很有一手,可是爱玲是聪慧的啊,此人三观不正,又不可否认他文学底蕴。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爱玲毅然决然的重回香港,后发觉香港不适合自己,踏上去美国的不归路。在美国也是饥寒交迫,风餐露宿,可她一直没有停止写作,遇上美国六十多岁老头赖雅,两人相濡以沫,共度平静幸福十年,后赖雅因病去世。爱玲孤独与写作为伴,度过晚年,75岁,死在洛杉矶,死后一星期才被房东发现,一个老太太死时手里扔攥着钢笔,遗嘱,护照等资料全准备好,到死也不愿麻烦任何人。
我发现有所成就之人都很固执,固执于自己一生所爱事业,爱玲是,季羡林是,许渊冲是,他们都一心钻研自己所从事事业。究其原因不得而知,我要是现在能找到原因,那不得了了。我好啰嗦啊!可是真的有好多话想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