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800字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此书虽是讲王安石变法,更侧重描写王安石的性格对变法的影响。王安石有才华,有能力,有人品,唯独性格有问题,唐介说: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可见性格之执拗,认准改革便不顾一切。王安石正是那种为了主义和主张可以放弃一切的人,其中就包括生活情趣和个人享受,也包括私谊和朋友。所以改革中一切的反对派他都极力打压,听不进民意,听不进谏言,而支持改革的都仕途通达,在王安石心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路线是第一位的,甚至可以决定对一个人的道德判断。但你不能否定王安石是个君子,居庙堂之高时,曾打压过司马光和苏轼,仕途失意时两个人也从未否定过王安石的才能,所以说他们都是道德高上的人,可政治讲究的是立场,他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书中讲了王安石的性格很大程度决定了变法的失败,其实基层的问题很大,为了业绩,官员做了很多手脚,这也是其因,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留给我们经验与教训,正如吴晓波说: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个转折点,在变法之前是一个中国,变法之后是另外一个中国。足见变法影响深远。
书中最引我兴趣的是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与对话,真是很开我的眼界。平时电视剧看多了,皇权永远高高在上,下面的大臣都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可赵宋不是这样,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宗家法,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此从太宗到神宗,北宋历任皇帝对朝中大臣都礼遇有加,政治文明的程度远远高于明清两代。孔子主张的“君使臣以礼”,在宋代应该说得到了实行。文人如果想穿越,最想回的朝代肯定是宋朝不用时刻担心掉脑袋,如果在明清时期,王安石敢对帝王如此讲话,感觉几百个脑袋都不够掉的。
变法有利有弊,也许是用力过猛使其惨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