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不在我》读后感1800字
【认知失调】
自我辩护的原动力,即导致人们将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尤其是错误的行动和决策)合理化的力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费斯汀格称之为“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无论何时只要某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例如,“吸烟是愚蠢的,因为它能够置我于死地”与“我每天吸两包烟”。失调会导致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从轻微的疼痛到极度的痛苦;直到找到某种减少失调的办法,人们的不舒适感才会得以缓解。在这个例子中,对一个吸烟者而言,最直接的办法是停止吸烟以减少失调。但假定他已经尝试停止吸烟但最终失败了,他就只能通过下面的方式来减少失调:让自己确信吸烟的实际危害并不大,或者让自己确信吸烟的风险是值得的--因为吸烟可以帮助他放松或者防止他身体过重等自我欺骗的方式来减少失调。
【重构记忆】
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既不会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也不会刻意隐瞒和欺骗。我们没有撒谎,我们相信自己的讲述。就如同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我们都会添加一些细节,而省略一些不合时宜的事实,我们会对故事进行细微的自我拔高的修饰,事实会被修饰得很好,以至于下一次我们还会增加一些细节;我们确信这些细微的无伤大雅的谎言会使故事更合理更清晰,(这种修饰)最终会使我们的回忆与真实发生的事情产生出入,或者甚至回忆起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记忆就是这样成为我们个人的自我辩护的历史。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记忆还可以被重构。对记忆最重要的歪曲,是利用它来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进行辩护或者解释。
【实例&应用】
1.认知失调认为,假如人们得到某个东西时经历了极度的痛苦、不安、努力或者尴尬,他们就会比轻而易举得到它时更为幸福。“我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认知,与“我历经艰辛才得到某个东西(例如,加入了一个令人厌烦而又毫无价值的团队)”的认知之间,会存在失调。因此,我会将自己对这个团体的认知向积极的方向扭转,努力去发现该团体积极的方面,而忽略其消极的方面。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自愿经历某种困难或者痛苦的体验,那么这个目标就会更具吸引力。
2.一旦我们作出了选择,我们便会想尽一切方式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某种选择所付出的时间、金钱、努力或者不便越大,而且其结果越是难以改变,则失调越大,并且为减少失调而去夸大所作选择有利方面的需求也越大。所以,当你将要作出重要的购买决定或者重要的决策时,不要去咨询某个刚刚作出这种决定或决策的人。而应该去询问那些正在搜集信息而且尚未拿定主意的人。
3.为你做过好事的人,较之曾经受过你恩惠的人,更乐于随时帮助你。
4.为什么那些自尊心低或者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能力不足的人,在漂亮地做完某件事情时并不总是欣喜若狂;而且相反,为什么他们往往感到上当受骗。假如那位自认为不讨人喜欢的女士遇到一位很棒的男士认真地向自己发起追求,她可能会感受到顷刻间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很可能会因蜂拥而至的失调而光泽尽失:“他看上我什么了?”她的答案不太可能是:“太好了;我一定比自己所认为的更有吸引力。”而更可能是:“一旦他发现了真实的我,他就会将我抛弃。”她将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来克服这种失调。
【错不在我】
我们从内心深处试图通过自我辩护来免遭失调的痛苦,但是灵魂却在不停地自我拷问。为减少这种失调,我们多数人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我并维护自尊,以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愚蠢、更易犯错误。
放弃自我辩护而承认错误,对于我们的心灵和人际关系都十分有益,那么为什么我们许多人不这样做呢?我们都很乐于看到别人勇于承担责任,但是为何我们自己却不能经常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必须这样做。自我辩护的行为几乎是自动形成的,我们意识不到,它会让我们避免因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而出现失调的感受。“错误?我不可能犯错误……那棵树是自己跳到我车上的……无论如何,我有什么必要为此道歉?是她先开始的……他偷了东西……这些都不是我的错。”其次,社会存在着一种“错误恐惧症”的文化氛围,错误总是与没有能力和愚蠢等特质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便是发现了错误,人们也不愿意去承认它。因为一旦承认了,就意味着自己是个只会胡扯的笨蛋。如果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愿意承担错误并积极改正,我们就必须克服以上所讲的这两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