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后感2300字
读了这本书,发了两次牢骚,感恩。
一、读《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的个人感受 2018.4.9
书刚读了一半,读完了袁凌前辈的部分。但是也可以概括了,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些新闻前辈们的成长历程与采编经历,也道出了一些采访的技巧、人性的关注、编辑的结构与素养。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作品都非常非常的好,都是非常优秀的讲故事人。估计后面的,也都是如此。
我深感遗憾。
1⃣️
2014年,参加高考,我心中的记者、新闻行业是神圣、神秘的,最终以第二志愿学校、第四志愿专业,到了辽大新闻学专业就读。
四年,弹指一挥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刚刚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不走脑子的编完了毕业论文初稿,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作品,原本论文的结构构思在自己看来还比较新颖,但是我发现,我对新闻行业一无所知,完全是门外汉,我写不出深刻的见解。
真正优秀的记者,必定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而我,从来不是。上了大学,才发现以前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寓意,是在锻炼一个人的表达与概论能力。
我从小读书少,四大名著都没读过,什么三字经、列女传、百家姓都不太了解,弟子规是上了高中才知道有的,背了三年,也没搞清楚里面一些内容的含义。
我悲痛,自己的文学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我责怪自己,走过十四年的求学之路却并未真的在智力上有收获。
习惯了随波逐流,她们都想保研,那我也去争取吧,可是死读书有何意义呢?我开始痛恨中国的这种教育体制,我想拯救自己,可是我连一个小故事都讲不好。我想写自传的,从痛苦的童年开始说起,可是我只会干瘪的叙述,从未掌握生动的描写。
只会偶尔写一些流水账给自己当回忆,或者是些矫情的文字,都是无用的“人生真谛”。
可这世界哪有什么人生真谛?凭什么要有各种各样的标准?
凭什么瘦就是美、胖子穿衣服就是不好看?
我就想做我自己呀,可是做什么样的自己?做他们那样的人?这就是这个世界教给我的“真谛”!
2⃣️
第二点,再回过头来谈谈我那不堪入目的论文,我的主题是名记者,可是我才知道几个名记者?除了新闻史课堂上老师教授过的那些21世界以前的人物,他们在我脑子里都是很遥远的“近代”名记者。那我要谈的是新媒体时代,我只知道水均益、白岩松、柴静、闾丘露薇,我连王克勤都是现百度才知道的,诚实地讲,这本书里各位有优秀作品的前辈们,我一个也不认识,只是听过《用不抵达的列车》这个标题,具体稿件我都没看过。
我们现在学新闻学,学的都是些什么啊!抓狂!
或许真的新闻无学,新闻需要师父在实践场上教?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甚至越来越不爱关注新闻了,只求自己过上安逸的生活,那还谈什么新闻理想?拯救社会?自身难保的时候,哪里还顾得上别人呢?
这本书还是要读完的,我读书总是带有目的的去读,而且记忆力超级差,过目就忘,我以读书为目的而读书,多可悲。我以为多读书是这个社会告诉我的成长的利器,我以读书数量衡量自己的进步,多可悲。可是我为什么以此为标准的?这也是这个世界教给我的……
或许是因为我从未沉静过,一直处于浮躁的状态,不知所措,反正我不愿接受一个世界预先设定的对与错,就这样吧。
二、2018.4.12读完整本书的感受:
如果我是一个刚入职的菜鸟记者,这本书或许会给我更大的帮助、更直观的指导。
正如杨潇前辈在文中所言:当然再转念一想,即便那个时候出现神气的是师兄师姐,或者我自己回到2000年的时候告诉他:你应该读这个、应该读那个,我觉得我也听不进去。所以我基本上是保持蛮悲观的一个想法,一个人处在当时的情景之下,你只能理解你当时在那个世界里所关心的问题。
回顾四年大学的课堂,许多老师也给予我们很多理论的指导、职业的指点,但是不得不承认,如今、中国、许多高校的新闻教育与实践脱轨严重。有许多课程有名无实,尤其是那些教授技术操作的课程,令人无比失落。成绩可以很高,实际收获很小。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若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或者与我而言,若想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多去读前辈们的经典作品,认真分析,学习,如果变枯燥的文字为具体的内容,如果变叙述为描写……
这本书介绍的这些前辈都是业界精英,可遗憾的是我没听过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只是知道其中极少数的代表作,比如《用不抵达的列车》,这是我个人的失败,我觉得这也是学校教育的败笔。
一些话,值得记下来:
本书作者周逵:个体命运的无力只能通过荒诞的自我建设完成救赎。
从玉华:真正的新闻视角是不卑不亢,不匍匐、不倨傲,是平视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明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做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新华字典 1998年修订 673页
卫毅:主观的东西它不是虚构,主观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作者自己内心的真实,底线就是它永远不能虚构。
范文库:巴黎评论:作家访谈I 、猎奇之旅、弄潮儿、《甲骨》、《先上讣告,后上天堂》、《肖像与观察》《八十年代访谈录》,《刽子手之歌》
我觉得南方人物周刊、冰点,都是很好的学习典范。
这段话看起来令我非常激动,但不知道在我这里能否成为现实——
“过去25年的非虚构写作生涯中,我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成功的大众故事写作,既不需要作者才华横溢,也不需要老练笔法。我经常发现一些作家,他们毫无叙事经验,却掌握了叙事的核心原则。”
——《故事技巧》作者 杰克·哈特
林珊珊:区分真实就有三个维度:一是捏造;二是合理想象;三是重构的风险。
余楠:以梦为马,小马过河。(亲自去尝试,不能道听途说)
吉姆·沃尔夫:Gofer,go for sth. 中文:跑腿的人。这对于刚入行的菜鸟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赵涵漠:
把自己当作采访对象家的电冰箱。
灵感是最靠不住的东西,而最靠得住的是我们的勤奋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