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玛丽·斯图亚特传)》读后感1100字
- 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六天便继承了苏格兰王位,十六岁时获得法国王后、同时又是英格兰第一继承人,三顶王冠,荣耀一时。
玛丽.斯图亚特的人生在她二十五岁时就已经落幕。她有天生的女王意识,自懂事起就知道帝王君主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这也造成她任性、好冲动、贪图享乐,无视君主责任,具有末代骑士精神的爱憎分明,“女儿身男儿心”的豪迈使她我行我素,看不到危机和潜在的人心险恶。
历来我们用“爱江山更爱美人”或者“英雄难过美人关”来形容一个被美色诱惑的昏庸君王。玛丽.斯图亚特,作为女王,我们可以用“爱江山更爱男人”来形容她。由于婚姻的失败,她为了爱,不愿再受束缚,充满激情,毫不掩饰。为一个男人,她卑膝躬身、怜悯乞求,谋亲夫、抛儿子、送王冠、叛臣民,落了一个弑君共谋的罪名。被众勋爵追逼至边境,在自为女王的领土上到了无处栖身的地步,不得已她迈向了既是亲戚又是死对头的伊丽莎白的领地~英格兰。
在英格兰,伊丽莎白是个谨小慎微又深谋远虑的女王,她最不愿见也最怕见的就是玛丽.斯图亚特。因为按当时的王位继承排序来讲,虽然伊丽莎白排在玛丽之前,但伊丽莎白是私生女,没有继位权,真正的英格兰继承人应该是玛丽.斯图亚特,这使伊丽莎白诚惶诚恐。伊丽莎白以一切的王室礼仪招待玛丽,却更像是把她软禁在一个个不停转移的城堡里。而当时英格兰国内的新教和天主教正针锋相对,玛丽.斯图亚特是个忠实的天主教徒,她的到来,势必会让同信天主教的勋爵们联合起来拥护她,与伊丽莎白争夺王位。所以,她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就像一枚定时炸弹一样存在,随时都可能死灰复燃而爆炸。英格兰王宫大臣和新教徒们坚决要除去玛丽.斯图亚特,而伊丽莎白老奸巨猾,一直虚伪地摇摆不定,想除去她,又恐欧洲各王室及世人指责,想要推脱罪责又不知如何下手。多次劝说(实为逼迫)玛丽放弃女王名义,并承认伊丽莎白的继承权。但是玛丽誓死不从,她高昂头颅,直言:“我生来就是女王”。谋臣们想到要彻底除去玛丽.斯图亚特,只能诱她谋反刺杀伊丽莎白。玛丽.斯图亚特的女王野心又一次如梦幻般地升腾,迫不及待地钻进了别人的圈套。
四十岁的玛丽.斯图亚特在最后的断头台上,她没有屈服,盛装面对刽子手,以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奉送上这颗高贵的、羁傲不训的头颅。就像茨威格说的,在最后的时刻,她只求一死,用戏剧式的高调、宗教信仰的庇护来为她前半生的罪恶做赦免。至此,欧洲历史上第一位至尊君主被公开审判而处决,尽管那是龌龊的陷害。
- 令人唏嘘的一生,王者的骄奢、骑士的浪漫、教徒的虔诚集一身的玛丽.斯图亚特让欧洲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剧作家们一次次地著书与演剧来惦怀她悲惨又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