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读后感3500字
“你说我是个谜,
其实我们都是谜,
在苦痛中开始,在折磨中结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背负到诸天至上。”
这首诺贝尔的小诗是《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以下简称《图灵传》)一书的译者孙天齐在译者序中献给图灵的。在看这本书之前,但觉这首诗蕴含着哲思之美,而看完此书之后再回过头品味这首诗,一种难受的情绪震颤心弦,忍不住掩卷叹息。图灵这样一位超越了天才一般的存在并影响了世界的伟大人物,他的行为思想对于与他同时代的大众乃至今天的我们而言就像是一个谜,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这颗孤独而又自我的灵魂,就连他“像白雪公主那样,吃了一只毒苹果”后的英年早逝,也浸透着谜之浪漫又悲伤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图灵传》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纪,单就文笔而言,这本书的可读性并不强,文风平铺直叙又平淡,且书中不少篇幅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数论术语和理论细节的描述,读起来着实烧脑,笔者花了较长的时间认真读完了此书,作为一个非相关专业的伪理科生,虽然一边读一边很努力地搜阅相关的学术概念和原理,但学术部分仍读得半懂不懂。这是一部由数学家写的人物传记,也带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投射在其中,本书作者安德鲁.霍奇斯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数学家,现任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的院长,他是图灵的忠实崇拜者,也因其与图灵相同的同性恋身份,怀着对图灵的深深的崇敬和同情,以数学家的理性、冷静和准确笔调叙述了图灵的个人成长经历、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以及由图灵串联起来的一战至二战及二战后时代的英国社会文化,西方情报部门密码工作的创建和发展,近代数学、逻辑学、人工智能和形态学的发展过程。对于想在对图灵已被大众舆论和传播贴满标签的认知之下,试图解谜这位已然作古的传奇人物,并从他的经历和思想中获得启发的虔诚读者,这本书不可不读。
写人物传记类著作的读后感,很容易写成对人物本身的感受。但对于这本传纪,笔者更愿意跳出书评,谈谈我对图灵的思想和与之相关的科学、战争和政治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认识。但如罗素所言:“蠢货对智者的言谈所作的翻译,永远都不可能准确,因为他会不知不觉地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因此,这仅是经过了从作者(作者同样是一名智者)到译者,再到看到译著的第三手的读者,虽不至于蠢货但却平庸的心智水平的理解。
人物传纪一般以时间为序,这本书从图灵童年起笔,霍奇斯笔下的童年时期的图灵与当时英国中产阶级中大多数的小孩并无太大差异,虽自幼聪慧,但在体制化的教育中也并不算出类拔萃。他的思维和生理上与众人的差异和过人之处是在进入公学之后才凸显出来。他15岁就开始讨论相对论并且自己做归纳演绎,24岁时,他就发表了《可计算数》,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他天然的对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能准确把握本质,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高质量运转的CPU,一生都在思考思维的存在本质和构建模型。图灵对于学习,对于读书的认识颇具洞见,他认为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收集想法,即通过书中的内容去了解思考作者写这些文字时候的想法,就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带着问题去读书,从而可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
图灵作为公认的现代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之父,在计算机及人工智能领域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超前规划了计算机未来50年的发展路线并预言了编程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此处摘抄书中文字“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图灵看到了两条发展路线。一种是基于“指令便条”的想法”,编写越来越庞大完善的程序,使机器具备越来越多的能力。图灵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更有兴趣的是基于“思维状态”来建造大脑。他的指导信念是,人类大脑一定存在某种内在机制,没有什么更高等的东西在为人脑编程。一定存在着某种方法,可以使机器自动地学习,就像人类大脑一样。”“他给出的人工智能定义是:虽然我们无法全息地掌握大脑内部运作,但如果机器能够完全模拟人的行为,以至于人们分辨不出机器还是人。我们则可以判定,机器是有思维能力的。”他对人工智能的惊人洞见超越了时空照进了未来,如今他的思想大部分已经实现。
图灵奖获得者、Google资深副总裁兼首席因特网专家文特.瑟夫在纪念图灵诞辰100周年的文章中说:“图灵的成就不得地让我们联想,是否等到人类灭亡之后会留下机器人来统治这个世界”。举个最最简单的栗子,20世纪40年代,很多人包括科学家并不喜欢机器思维这样的概念。他们认为“机器怎么能够写出并欣赏莎士比亚的14行诗”,对此,图灵最有力的反驳是“大部分人也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今天,我们把许多新闻消息乃至更复杂的通讯稿件交给人工智能来撰写已经是轻而易举分分钟搞定的事,而读者根本分辨不出它的作者是人还是机器。
而他对人类做出的最伟大的,也是为大众所熟知的贡献之一,还在于二战期间,协助盟军成功地破译了德军的Enigma密码机,从而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挽救了英国。
最高峰时,他和他的团队每月可破译50000条德军信息,平均每分钟破译一条,如同将德军的整个指挥中枢一览无遗的暴露在盟军的眼皮底下。用历史学家的评价:图灵的贡献,缩短了两年的战争,所以估计他救了2200万条人命。(此处多啰嗦两句,其实人类历史上任何能公认为伟大的科学创造都绝非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单凭一己之力便能从容成就的,而是若干科学家赓续研究的结果,而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早在图灵破译谜机之前,波兰的几位数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弄懂了Enigma机的内部运作原理,由此发明出了叫做“炸弹机”的早期密码破译机,并在德军占领波兰之前,“像一位被击倒的骑士在最后一刻把宝剑交给了他的战友”一样交给了英国,所以才有图灵带着他的战友们将这把宝剑磨砺得更加锋利并直插敌人心脏的致命一击,因此,虽有前人做基础,但图灵仍是破译谜机的决定性人物。)另一方面,在二战那种生死存亡的特殊时期,科学可以挣脱了制度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超然于制度,从而可以让图灵和他的同伴们抛开许多干扰专注于密码破译工作,而一旦恢复和平,科学却又重新被束缚,屈服于制度之下。科学追求自由探索,制度要求服从规则,科学的自由与制度的约束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这里,笔者无意类比什么,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制度是为了保障人类文明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科学与制度可以很好地融洽相处。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可能从2015年引进的由本尼迪.康伯巴奇主演的电影《模仿游戏》中比较直观的了解了图灵和他的伙伴们在布莱切利庄园辛勤奋战,破译德军密码的传奇经历。这部电影即是改编自这本《图灵传》,电影用艺术升华夸张的形式生动呈现了图灵人生中一段最绚丽的华章(卷福饰演过图灵,也饰演过漫威中的奇异博士,我对此这两个角色印象都太深刻,以至于我脑海中总是不由自主的把奇异博士的形象带入到图灵的形象中。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一个有超越时间的思想,一个有跨越空间的超能力。)若由此电影引起了你了解图灵其人其事的兴趣,这本《图灵传》也是很值得一读的。
此外,图灵的神奇之处还不止于碾压众人的天赋智商,惊人的学术成就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他在工作之余坚持长跑,他沉醉于这种枯燥乏味的运动中,因为他认为长跑可以把意志锻炼得更坚毅。他甚至在1948年的一次跨国赛跑比赛中,跑赢了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汤姆.理查兹。
作者笔下的图灵只对数学、抽象模型和理论感兴趣,而不通人情世故,也不关心名利,“他总是感到很孤独,因为他的兴趣不在人,而在事物和思想。但同时他却渴望人的认同和陪伴,这种渴望非常强烈”。可以想见,他在思想上已经把那个时代远远抛在了脑后,可是躯壳作为承载这颗孤独自我灵魂的主体,毕竟客观存在于人世间,只能被动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中,所以他一生挣扎在思想超越时代的孤傲与融入芸芸众生的模仿之中,但同时他却很坦然地不掩饰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因此不容于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中,导致了他英年早逝的悲剧。图灵作为科学家,努力保持着科学的独立和纯粹,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是伟大的主宰者,但在政治的世界里,他却正如他1941年在信中的落款:永远效忠于丘吉尔的奴仆。他解读了世界上最难的密码,但他的生命却让这个世界永远无法解读。
黯然合卷,感概良多。一篇短短的小文不足以概括图灵人生、学术和哲思的万一,但愿能做一块引玉的砖,为看到此文的读者引出了解这位传奇人物如谜人生的一点点兴趣,想要解谜图灵的读者可以按文索骥阅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