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读后感800字
一周半看完了本世界名著《悲惨世界》,前面的故事还比较精彩,后面的小故事看的我云里雾里的,有点搞不懂是作者原著还是译者改编,只有一篇《诺曼底号遇难记》以前在语文课上学过,其余的都没见过,也就不一一细说了。
“《悲惨世界》是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创作的。1801年,贫苦农民彼埃尔·莫因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出狱后,随身带一张黄色的身份证,到处找不着工作。此事引起了雨果的关注。约在1828年时,他打算以彼埃尔·莫为题材写一部小说。1845年动笔,1862年在盖纳西岛流亡时完成。其间经历了1848年革命,使得小说的内容大大扩充,思想也得以深化。 ”——出自萧枫译版的序言。
没学过法语自然也没能力读原版了,只能看汉译版,故事整个发展过程都在讲因果论,今日因必有他日果。故事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珂赛特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历了饱受摧残的悲惨遭遇,冉阿让因为曾经的犯法却被社会中的类似沙威这样的不顾好坏只认死理的警探抓着不放,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而芳汀因为爱错人意外怀孕,为名声不得不托养孩子给德纳第一家,却不想成为自己悲剧的开始,孩子的抚养费也最终成为折磨死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芳汀的最后一根稻草。珂赛特从小自幼被德纳第一家摧残折磨,最后因为冉阿让的信守承诺而重获新生,最终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故事情节转折非常巧妙,这和作者法国人天生的浪漫不无关系,把一个个巧合安插到整个故事里不显突兀反而更有逻辑性,而情节的发展也一直扣人心弦,最终的结局也是众望所归的小圆满。整个故事感觉就是在讲无论何时做事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不可肆意妄为,当然也要及时行善,对于误会和误解不应该愤怒,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然后再去想着如何去解决。作者故事在写实之余对于当时社会的人性的讽刺相当的厉害,借用一句话说“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但故事而言值得一看的,就写到这里了,好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