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读后感1200字
读明史有感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简要读了明史。
创业阶段,朱元璋通过对人才的充分利用,准确判断所处环境,能够较快的打败对手,包括当时的元政府和其他造反者。如果将造反类比于现在的创业,朱元璋,所处的社会环境提供了造反传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即使朱元璋不成功,也会有其他人。元政府,过度的压迫,加之内部贪污腐败,必然导致汉族的造反。
在造反初期,元政府内部的混乱,包括不同派系间的争斗,贪污腐败,对地方控制的衰败,
都为造反者提供了时间,造反者有时间和机会,完成各自的原始积累。
当各地造反者基本形成割据之势,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与此同时,元政府,仍不能有效的控制未造反区域。政府内部,各自为政,或者相互攻伐,或者偏于一方。元政府,看似强大,实际上,可以实际调配的资源有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各地造反者壮大。
造反者中,朱元璋和陈友谅,较为突出,有统一天下的报复。张世成部,做过尝试,在内部
高级将领损失后,实际也是偏于一方。其他各部,更是保守。而朱和张,所占领位置,均属于人力物力较为充足的长江流域。在相互攻伐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各自战斗力和对内部的控制力,在斗争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进而形成一个管理完善,战斗力强悍的政权。
尽管之前并无南方政权北伐统一天下的例子,但是南宋初期,岳飞的北伐,亦从侧面证明
南方政权,如果组织和训练有方,仍能对骑兵造成较大伤害,蒙古骑兵,也非不可战胜。
再观明朝末年,特别是清兵入关后,当时的明朝政府,和元朝末年的政府十分类似。
尽管占有道德优势,但是各自为政。皇帝只是名义上的领袖,无法控制各方势力。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仍存在派系斗争。
战争,不仅是军力的比拼,更是双方政府管理水平和领导者能力的比拼。深处乱世,明政府一边,深受之前武将多被文官打压的影响,而且军事方面,也无实质的领导者。企图利用
文武制衡,来保证自己的皇位,属于痴人说梦。军队内部,也把队伍看做私产,皇帝如何能够调动。文官方面,无法有效的控制后方,无论税收,征兵等均无法有效进行。清政府一边,以武立国,八旗制度,能够有效的控制军队。在征伐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后方。
在双方的比拼中,明军也许会偶尔夺得某次战役的胜利,但这极大的依赖领军将领的水平。清军在整体的战略上,容易占据优势。
近代诸多媒体吹捧明朝。但是从治理水平方面,明朝末年较清政府存在较大差距。军队内部,始终不能从明初的户籍制,即军户,转变为募兵制。导致战斗能力,不断衰退。也曾有过改革,但受制于明中后期的党派斗争,错过诸多机会。
税收和管理体系,未能有效的跟随社会发展。战斗力衰败,导致对内对外的军事压制不足,容易发生动乱,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进而进入恶性循环。无强大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尚能维持。遇到清军造反的情况,则容易国破。
真的是,时也,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