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柏影》读后感1100字
知晓阿来当然是因为获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还是只看了四分之一躺在我的书架里。那种异族的,荒诞的,跳脱的,沉郁又讽刺的,以傻子视角描述的,我一时还看不太来。
没想到这本《河上柏影》毫无障碍地读了下来,并自认为懂得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
首先开篇是摘抄了大段大段的《中国植物志》,一下子又熟悉又亲切。
我对林学的感情仿佛是,听说要养狗,想象的或活泼可爱或温柔可靠,满怀期待,结果送来一只丑不拉几不通人性不亲人也不看家的小赖狗,扔了不舍得但心里也没多喜欢,就这么养了四年变得家人一样,虽然依然不亲人不好看,但谁要让我们分离我分分钟炸毛。
现在看着《河上柏影》,就仿佛是看一个不太懂养狗的人,查了很多资料以“如何养小赖狗”为题,写了一个与小赖狗相关的故事,表达一些关于自然关于人文的思想。
说回本书,其实故事很简单,一个藏汉混血的孩子,从小喜欢思考,考上大学,读书,工作,成家,关于他的故乡、家庭、生活与河边的几株岷江柏的故事。王泽周沉默、执拗、怀才不遇,是知识分子也是政府人员,受佛教熏陶却更相信科技,对故土一腔热忱却无人听他信他。讲述了藏族的风俗风情、对异族的本能排斥、村庄的消失过程、人的成长变化。所有东西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或幸福或怜悯的母亲。
在我看来,阿来或者说大多数“乡土文学”作者都有一种“大智若愚”情结,无论是《白鹿原》里的傻子二豆,是《尘埃落定》里“土司的傻瓜儿子”,还是《河上柏影》里精神有问题的母亲。虽然这个精神问题已经被刻意弱化,但不时提起的作为地主女儿的凄惨过去,还是明明白白地展现着作者的意图。
故事中有很多支线,我只想评论一下贡布丹增。说实在的,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太常见了,而且实话说他这样还真的愿意做一些事情的已经算是很好的。他的那些政策有没有改善当地经济?有没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有没有让村民获益?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并且王泽周本人和家庭就是受益者之一。同时,他的政策有没有破坏生态环境?有没有过分消费当地文化?有没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那五棵岷江柏的轰然倒塌,就是昭昭罪证。但是话说回来,太行山的崖柏,黄山的迎客松,海南的黄花梨,哪个不是类似的呢。传说中不断翻新的迎客松,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和熊猫之于中国。仿佛也没什么不同。
这样延伸下去,要说的可就太多了。
也许等我也面临一些抉择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体会那些为难吧。
若论起《河上柏影》本身,就是一个7万字的小短篇,故事能讲完整就算不错,表达的也浅显,没有翻起什么水花,在作者履历上根本没有出现。
但对于我来说,可能引发的思考要远远超出书籍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