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与中国社会》读后感2000字
“四个结论”让我对企业家有了初步了解
我想我这辈子都当不了企业家,哪怕是最小的作坊,一是缺乏挣钱的欲望,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二是手大如漏斗,攒不住钱,天生劳力者一枚,三是金钱观不端正,信奉钱是纸嘛,花,酒是水嘛,喝,烟是草嘛,抽。如此价值取向,着实有点颓废,还依然每天乐呵呵的,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那类人,无知者不仅无畏,而且还无所谓,我也不知道,是谁给了我如此大的勇气和如此多的乐趣。
正是怀着这般心理,我很是轻松的看完这本书,严格的讲,是作者三个小时的授课提纲更为合适,50几页,四个部分,讲述了中国社会和企业家阶层的矛盾关系,揭示了中国企业家诞生、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也感受到了自古至今,一些巨商大贾所经历的非凡历程,脱颖而出、富甲一方的背后,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与艰难,从扶植到挤压、从摒弃到融合、从回归到崛起,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在对峙中寻求妥协。从中我知道了秦朝鼓励经商,出现了大商人吕不韦;知道了从唐朝开始抑商兴农,商人才被边缘化,一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萌芽;也知道近代第一批下海经商的清末状元张謇、上海华东地区银行界领袖陈光甫和张公权、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张元济、大流氓分子杜月笙以及北碚的卢作孚、福建的陈嘉庚;知道了改革春风吹出了继第一批之后的三批企业家,第二批产生于1984年,有潘宁、南春辉、柳传志,第三批产生于1996年,有万通六君子,政治学博士冯仑,第四批产生于1999年,代表人物马云和马化腾,一些互联网企业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携程、360、京东应时而生。群星璀璨,精英济济,行走在复兴征程上,搏击于商海浪潮中,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举,企业家作为存在社会中的个体,必然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谋求生存空间,做到发展壮大,重中之重要与所处的社会达成和解,为此作者用了四个结论,抽丝剥茧,一针见血,不愧是财经作家。
第一个结论:企业家的边缘化与财富多少无关,是历史性的意识形态产物。
这个我挺好理解的,从唐朝到民国这一段时期,因为经商,富可敌国的不少,如晋商、1840年世界第一首富无柄剑、胡雪岩,但最终昙花一现,走向衰落,甚至不得善终,或许本身存在问题,我想根本还是当时的社会没有完全接纳他。将之缩小,放到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也客观存在,比如说逢年过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围桌吃饭,晚辈中年龄相仿、从事行业不同的,坐在父母最近或者主位的人,不是家中最有钱的人,却是官当最大的人,不是不尊重,主要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在父辈观念中,仍然是学而优则仕。
第二个结论:政商关系的改变,关键在契约关系的改变,本质是金钱话语权。
我正在看一本书《世界第一格局》,里面说美国人契约意识很强,很少讲人情,基本都是按照法律规则办,虽然我们现在强调法治中国,但毕竟有个渐进过程,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同政府契约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企业如果不被边缘化,不能一味埋怨政府,首要是苦练内功,做强做大,自然份量十足。在不久前的十九大上,就有27位民营企业代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豆集团周海江,好像是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因为足够优秀,所以不管是你的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自然得到提升,也就拥有了话语权。
第三个结论:社会体制改革的成功基础与经济体制改革。
书中提到,如果在贫穷环境下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一定是个暴力体制,是用暴力解决了一个暴利机制,然后建立了一个暴力政权,读起来有点拗口,也想了半天,觉得就是社会体制改革成功了,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成功。作者举了业已完成的云南白药改革和即将实施的联通改革。前几天《新闻联播》中,工信部等16部门下发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也是前两批19家央企改革后,第三批央企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和制造业,社会体制四梁八柱搭建完成后,给了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国企改革产权必将发生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必将占有半边天,经济形势会越来越好。
第四个结论:理性和建设性是企业家阶层自我道德约束的底线。
做人要讲人品,经商要讲商道。《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吴蔚文和周莹就是商人的典范,讲道义,重品行,谋阳道,发善财,才有了最后的陕西女首富。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脚步,你的厚度决定了你的高度,作者在书中给企业家划出了最为清晰的底线,“不能反社会”,振聋发聩,其实最基本的底线往往是最容易越过的红线,他并非夸大其词,博人眼球,而是出于他最担心的四件事:移民、资本外流、民营企业投资趋弱、犬儒避政。在这方面,马云一语中的,道出了企业家的理性和担当,要履行先富帮后富的责任,做到富有作为、富有创造、富有理想,这思想这觉悟这水平,难怪能甩刘强东五十条街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