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1500字
在我看来,文化便是受过教育,有知识,高学历,有素养,有美德,善良有爱的人。可余秋雨先生用亲身经历与亲身感受写下的文化却深刻清晰,细致且感慨,诚恳而隆重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一,学理的回答;即先生在海内外一系列的演讲,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本性,与外国学者有比较尖锐的辩论。有对世界报告进行较系统的论述,也有讲到个人身上的文化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生命的回答;讲了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朋友们细看文章就知晓为什么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亮点,投一份企盼。谢晋在艺术上的追求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还有巴金先生用百年生命作了最完满的回答,“反封建”,“争人道”,“斥棍子”,“讲真话”,那么朴素,却概括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最正派的精神脉络。有周恩来总理为重建文化做出挽救陷于民粹主义荼毒的中国文化。三和四,即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在此我就不一一概括。
在文革期余秋雨先生在受诬陷,受诽谤,全家被批斗的诸多风浪中的情形下依然坚持文化。并描述当年帮助过他的章培恒先生的感激之情说:“他像一头远行的骆驼,把倒下前的最后一口热气也吐给了寒风中另一头骆驼,一头不认识的骆驼。”先生的遗憾就是现代许多人会碰上的遗憾。天下一切的感谢都要及时,即使没有生死之虞,也不可拖拉,想做的事要及时,下一刻不知会发生什么,如爱,如感谢,如道歉,等等。描写了去世的几位文化巨匠,叙述了几位健在的文化耆宿是如何对待文化的。往往有些外国人,自以为很了解中国文化,把自我感觉鼠目寸光的中华文化批判的一无是处,把中国人的道德素养评价的不堪入目。尽管有少数“耗子”污染大环境,难道国外就没有此现象吗?他们把中华文明的优点和缺点恰恰颠倒了,在学术上真是可笑。在哪个阶层都能看到哪个阶层的恶劣现象,不是只有单一群众或是无教育背景的底层人群。先生说,文化最大的敌人,在文化内部。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传媒怎么是那样的?他们可以在衰弱老人的生命中重重攻击,以为对老人的诬陷能减轻自己的罪孽,这些人集中能想到的一切负面成语,当做石块,密集地扔向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世界上任何黑帮土匪也不可能向一个百岁老人动手,这么一比较让人惊讶,这种滔天的深仇从何而来?我国很多文化传媒和文艺出版社,为了发行量而大肆寻找刺激,便把那些特别喜欢用文化攻击他人的精神失控者当做了宝贝,那个时代的文化界,真的够乱够复杂够无建树的了,有志者会被抹黑,越清醒的人越被整的糊里糊涂,最好的办法只能置身事外,就像秋雨先生一样,在上上下下惊愕中彻底辞去了所有的职位,谢绝了提升省部级高官的机会,独自跋涉荒原,考察中华文化遗址。但就算这样,也难逃被泼脏水的可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百口莫辩不如不辩!所以,在受诬陷,受诽谤时,秋雨先生没有为自己的名誉去稍稍伤害一个曾经严重伤害过自己的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余秋雨先生在林怀民、白先勇、余光中,这几位以文化为第一生命的当代君子风范中领略了文化。他们不背诵古文,不披挂唐装,不抖擞长髯,不玩弄概念,不展示深奥,不扮演精英,不高谈政见,不巴结官场,更不炫耀他们非常精通的英语。只是用慈善的眼神,平稳的语调,谦恭的动作,告诉你,这就是文化。
先生踏遍祖国山河,留下的痕迹与碑文,传承文化底蕴。一座城市若想由繁华上升到诗境,靠的是城市的景致与故事,因为这便是时间之诗,城市之魂。这些地方都有先生的足迹与笔墨,即便山高路远,沙漠阻隔,也应抵达。先生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与期盼,是后辈们延续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