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800字
萍小姐不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学家,她也是一个很普通也很感性的女人罢了。
有关女校的作品不少,而且有关灵异或者心理变态的内容也不在少数。而《萍小姐的主意》,描述的更多是青春洋溢,不喑世事,以及美好的英国乡村醉人的景致。
案件出现在故事结尾处,轻描淡写的,一个人死了。想起昨天跟朋友一起吃饭聊起来铁伊,我说她的书中没有绝对的坏人,甚至连凶手都是可爱的人。也有推理,但不是侦缉理论上的推理。
当一个人看到被一根细细的柱子支撑着的巨石,她会感到揪心,自然而然的心里就会有种难抑的沉重,并且因此而紧张不安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替代,即是说她感受到了别人的情绪,并且用它来替代了自己的情绪。萍小姐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影响着,太多与之前生活中的不同,吸引并且改变着她。
唐诺说类型化的小说中角色典型化,在阿加莎的笔下千百个角色均可化身为A、B、C、D几大类。A代表虚荣,B代表贪婪,C代表自私,D代表虚伪,E代表热情,F代表正直,G代表鲁莽等等。
这种现象在推理小说中几乎是常态,因为角色本身的性格倘若过于丰富多层面,解谜本身便失去了准绳。独独到了铁伊笔下,她的推理小说(更精确的说是小说)开始照顾到我们每个读者的味蕾。铁伊笔下,我们很难再找到她笔下某一个角色是有标签的,是脸谱化的。很难看到仅仅代表了ABCD某一特征的典型性格。也许铁伊的作品显得有点拖沓,有点随性,牺牲了大部分篇幅的故事性去成就对于细节的喜爱,就好像《萍小姐的主意》里那一群女校学生的脚和眉毛的描写,与学生的个性画上等号。
“她们站在碎石地上微笑地仰望她。这是后来存在露西心中她们的样子。站在阳光下,悠然自在,安心地相信世界的公正,并互相依赖着。任何疑虑或伤害皆无法近身。理所当然地相信脚下暖洋洋的碎石路是永恒的大地,而非通往毁灭的绝境。”
这是在校长即将公布工作名单的那个下午,茵恩斯和宝儿遇见萍小姐时,已知消息的她内心隐约的预感。
但愿,萍小姐只留在那个美好的下午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