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读后感800字
剑桥新中国史一书,在当前国内诸多资料信息仍然保密的状态下,能够从全球浩瀚的书刊杂志、论文专著、访谈回忆录的大海中,遴选出较为客观可信的资料作为参考,秉持着专业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学术精神,对新中国的前40年经历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虽然不可避免的夹杂着西方人的视角和无谓的白人优越感,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研究当代史的不错选择。
虽然本书描述的阶段是在建国的前40年,最远的也就是70年前,最近的是30年前。看着似乎离我们不远,但细读本书,你会发现竟然书里描述的很多情况竟然与我们经常所公开的认识不一样,小平具体主持了反右运动?少奇同志、德怀同志不太守组织规矩?改革开放是华国锋开先河的?特区有华国锋同志的最后拍板同意?洋跃进本来就是对外开放?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很充分的说出了,所谓历史都是要为现实服务的,历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也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曾说过这样一句和克罗齐的名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话:“我们认为的真理,不过是人类可理解的共识,往往与真相无关”。
所以,看历史,主要看的是宏观发展,看的是潮流滚滚向前,看的是英雄领导大众,看的是兴衰成败!而细节,其实并不重要,如果历史真的描述了细节,那一定是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需要。
既然如此,读诗书,我们也就秉持实用主义至上,你可以对照自身需求,获取组织经验、管理经验、斗争经验、经济学问、文学知识等等,我想,社会学领域的知识应该都能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至于细节,历史谈细节多是耍流氓。是在确定大方向后,对主线的修饰补充,也就那样了。
历史,或者就是统治者照着镜子复原出来的自己。(微信:芝山樵话)
最后就用杨慎的词收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