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1800字
如果我爱你,你是最美的天使——《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对于国人而言,啃噬起来稍显艰难。《战争与和平》让我望而却步,《安娜·卡列尼娜》让我回味无穷也可能与我看过电影有关。电影把戏份都给了安娜和伏伦斯基之间从萌芽到发酵到成熟到毁灭的这段爱情,而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中所包含的政治、历史、哲学、民俗、自然科学等等的展示几乎没有用力。书是高于书书电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细细品读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才能发现其价值之大,成就之高。我前前后后花了25个小时啃完了这本世界名著。感谢是在这个年龄遇见“你”,太早读不懂,太晚会遗憾。书中的很多人物内心的种种矛盾看得我揪心,虽然我们与她们相距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但老托的语言让我跟他们距离越来越近。书中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点和做法让我驻足、停留,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如果不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一味地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去批判书中人,在我看来是相当武断的。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也许你就是书中人。
作为女二号的吉娣是一个漂亮、善良、娇小、乖巧、单纯、聪明、能干的女子。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昏头昏脑迷恋过花花公子伏伦斯基,从而导致与列文的结合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插曲。她拥有一个贵族该有的所有品性,继承了老父亲的优良传统。她痴迷于与列文的爱情,真心诚意地爱着这个男人和他的所有亲人,能够毫无违和感地转换角色,扮演好一个女主人,并且让大家对她服服帖帖。能够在这个家庭里面如鱼得水,肯定少不了列文对她的宠爱。虽说列文的很多大男子主义很让人抓狂,但他却是整本书里唯一让我看得上的男子。他对吉娣专情(尽管也被安娜的美貌暂时吸引过,但是爱情他只给了吉娣),他善良、单纯,他深深热爱着他足下的土地并为之努力。我觉得他俩都应该很想对伏伦斯基说一句:感谢你当年不娶之恩。婚姻的美好,我只在这对夫妻身上看得到。
“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安娜的美不言而喻。看着安娜,我脑袋里浮现的竟是蒙娜丽莎的面容:温婉、大气、妩媚、神秘……把伏伦斯基等人迷得神魂颠倒。但是如果一个男人爱你,始于颜值终于颜值,那这段感情的期限就真的会很短。伏伦斯基并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犯了一个错误:用爱情唤醒了一颗沉睡的心,又并未有相守到老的决心。
安娜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剧。她现在做不到像陶丽那样把全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每天等待着爱人的垂青,委曲求全地过日子。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是可以的,她深深爱着谢辽查,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她可爱的儿子。她压抑着自己的爱情,寻不到一个发泄的地方,索性就锁在心底,跟着身体的消亡而毁灭。可是,伏伦斯基出现了,而且是热烈地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爱这个男人,她把前三十年的爱情热情全部挥洒在这个男人身上,直到把他压得喘不过气。爱情成了安娜最后的支撑。当爱情毁于一旦的时候,就是安娜的死期。
安娜临死之前的心理描写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一个没有自杀过的人写出这样精彩的前戏让我觉得不可能,老托,是不是曾经起过自杀的念头?安娜的死在一开头就已经定下了伏笔。其实我是希望她死的,活在那样的世上会有什么意思?如果继续下去,安娜会被伏伦斯基彻彻底底地抛弃。到那时,伏伦斯基会没有一点愧疚,世人会以更加恶毒的语言来嘲弄她。怪只怪,生错了年代,觉醒地太早。
爱情,一种飘忽不定的情愫。荷尔蒙的发酵没有道理可言,但却被一些人和事深深地压抑着。挣脱那个束缚的牢笼去重获新生,在21世纪的相对包容的社会里是相对被允许的。我总是在假设,假设卡列宁同意离婚,同意把谢辽查给安娜(这个假设永远不会成立),那安娜和伏伦斯基能够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吗?不会的,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也是不会幸福的。伏伦斯基骨子里就不是一个适合结婚的人。他帅气、多金、聪明、能干……他能够迷住万千少女。当他一次次用他那冷峻的目光看着安娜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本性难移。老托没有写到伏伦斯基的移情别恋,但是字里行间我相信着安娜的直觉。爱亦或是不爱,枕边人怎会不知。安娜,三十多岁死去,却比很多女人活得更彻底。死在最美好的年纪,留下世人追寻的足迹。
如果我爱你,你是最美的天使;如果我不爱你,你就是那最硬的绊脚石。活得通透也好,活得糊涂也好,只望愚而不愚就好。
——珏儿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