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读后感1000字
杰克和默里在所谓的苏格拉底式的漫步”中围绕死亡话题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在谈到人类应该如何减轻死亡恐惧感时,默里提到了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默里提到:“痛苦、死亡、现实,这些统统是不自然的。‘我们’不能按照它们的现实模样去忍受这些东西。‘我们’知道得太多。所以‘我们’自我压抑、妥协和伪装。这是‘我们’如何幸存于宇宙之中的方式。这就是人类的自然语言。”杰克对默里的观点不以为然,他指出弗洛伊德的观点早已过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一原本被当作是真理的理论体系如今却受到了现代人的质疑和挑战,这正是作者运用戏仿技巧所达到的效果。
其次,提到“苏格拉底式的漫步”,读者自然而然地能够联想到柏拉图的《斐多篇》。在《斐多篇》的结尾,苏格拉底为人类提出了死亡的解决方案,即只要人们以圣人般的信仰,坚定“灵魂不朽”,就能愉快地走上死亡之旅。这位古圣人建议人们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然而,与《斐多篇》中的“苏格拉底式的漫步”不同,杰克和默里的漫步收效甚微,直到漫步结束,他们也没能找到解决死亡问题的完美方案。
在《白噪音》小说中,尽管在大多数人眼中,死亡具有威慑性,往往以狰狞的面目示人,然而在其他人看来,死亡却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人类不必畏惧死亡。
作者启发读者:关于死亡,无法给出明确的定义,因为所有关于死亡的认识只不过是语言的产物罢了。不仅作者利用语言构建“自我”,甚至是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由语言构建出来的,即便是所谓的“真理”也逃脱不了语言构建的本质。
然而,语言本身又具有局限性,对于语言以外的东西人们一无所知。因此,语言无法如实反映现实,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此外,德里罗在《白噪音》中呈现死亡主题时所采用的戏仿和不确定性的结尾则启发读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和高科技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万物似乎处于完美平衡的状态中。然而,作者让读者意识到: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表面的平静之下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现代人对大众传媒、消费主义、高科技等的过分依赖,反过来使人们面临着精神虚无和道德沦丧的危险。高科技和消费主义制造的各种所谓的“神话”在德里罗的揭露之下变得脆弱无比、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