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夜微明:京城书店岁时记》读后感2600字
01
这本书是微读发现页面书友在读的,一下子被名字吸引——北京书店。要是看了这本讲北京书店的书,自然是要去北京一一探访的,但我没去过北京,也不望着去。那我读之为何?
原因如题。我的所念人在北京,她说赚钱是现在的第一目标,我很欣慰,因为我以后很可能赚不了许多钱;赚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很赞同作者所说,若有人觉得读书便高人一等,那又何其庸俗?读书和赚钱、钓鱼、养花、下棋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皆是乐事,不过我不同意把打牌列入其中,且不接受任何驳斥。
除了赚钱,她的另一件事就是学习,读书当然也在其中,我请她替我去北京探访书中的26或是25家书店。作者说,
希望读者去书店,就好像归家时顺路去街角的杂货店带一篮鸡蛋,而不是做好攻略请好假,换一天的筋疲力竭。
而我希望她不用去所有的26家书店,而是去家附近的书店很多次,据我所知,书中倒是有几个海淀区的书店,再说北京书店一定不止这些,若是可以自己去寻了来,我定是更加欢喜的。
我希望她读书或者养花草都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事,因为吃饭和睡觉,是生命里最不可以小看的两件事情。它们是冗长的日子里,最最简单、不多不少、恰恰正好可以组成人生中最有力的支柱,完整又坚强,而生命里无数的无常和无解,都需要用恒常的东西去抵御。
02
说来矛盾,读书是一件普通的事,但我喜欢有仪式感地读书,比如晚上洗干净钻进被窝打开空调开始读电子书,或者专门坐老远公交去书店窝在一个沙发里读出版书,但绝不是正襟危坐如小学生听课的姿势,搞不好还会落下颈椎痛的病症,只要有不错的文字和舒服的环境就可以读,这样说来也不算是什么仪式感,顶多算是舒适感了。
作者钟爱纸质书,我所认识的朋友里也有些只读纸质,我以为,这个话题就和读不读书一样,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若有人觉得读纸质书便高人一等,那也是庸俗的。我对纸质书倒没有执念,大概是因为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架和一张可以窝成一团的沙发,也没有一盏温暖的灯。
我在一座小城生活,没有26家特色鲜明的独立书店,也没有那么多书店故事,小城里只有连锁的新华书店,或者学校附近卖资料收旧书的书摊,甚至称不上书店。倒不用像作者纠结店里装修是否有宜人,选书是不是独到了,逮到一个就能坐一个下午,感觉也很舒心。
就是少了作者笔下淘书的乐趣。作者讲
书店不同于网购,许你四处流连,随意翻看,于是常能撞见不经意的惊喜。就好比女人买衣服,去商场往往不是为了明日出不了门的应急,而是“随便看看”。但如果不常常“随便看看”,难免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衣橱空空。逛书店的乐趣主要来自于“逛”,淘书的精髓则全在一个“淘”,这与网上目标明确的购买是无法互相替代的。
丰子恺先生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大概目的性一强,趣味就少了罢。这样一说,我看电子书也是书城乱逛,碰到名字好听、装帧精美、简介耐读的书便收入书架,这倒也算是“东施效颦”了,即便缺了书本的雅致,手握电子产品我好歹也算个东施了不是。
倒也仔细逛了几回新华,书架上都是些畅销文学,分类也不严谨,找书是很难的,老板也不会对店里的书目如数家珍,更不用说店员手写的读后了,我们的店员都不读书。
不过书店对于附近的孩子,倒是个好去处,花上十来块钱,就可以在书店安静的坐上一下午,假如店里有午餐供应,也不会介意呆上一天。不管是写作业还是看书,书店都是个好地方,但书店绝不是约会开黑的好地方。上一次我去书店,对面的10后在看书,左边的00后在王者荣耀,右边一对00后小情侣在打情骂俏,我当然在看书,我是90后,这样贴上几几后的标签也没什么意义,我就只借此来表示一下对王者荣耀的厌恶罢。
伴着书店长大的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和在同一个地方长大的人的幸福是一样的,你可以对别人说,我在这里读了十几年的书,或者说我在这生活了十几年。不论什么事,一经加上很多年的标签,立马就变得神圣起来,这其中最戳心的可能就是,爱了谁谁很多年。
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我的家里会有大大的书架,当然放的都是我读过的书,我也会像夏昆老师一样,每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你问孩子哪来的,那肯定是我捏的呀,不然从哪来,或者领个人工智能娃娃,好看又聪明,还会被我同化,继承我的美貌……不好意思,一不小心意淫的有点远——听说我刚刚中二病又犯了,对不起对不起。
03
和书店有关的故事很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不过我没读懂,或许是海莲•汉芙文笔太过朴实,我只从最后一句“如果你恰好路过那里,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里,读到了深情几许——那时候的邮件很慢,书也难寻,一生只够和一家书店牵绊不断。
《岛上书店》无疑是本畅销书。它的座右铭是——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故事是我喜欢的故事,亮闪闪、金灿灿的爱和希望的主旋律,我当然无法不喜欢。
与书和书店有关的故事,总是自成一个世界,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不想出来。
04
这本书初读来是十分对我胃口的,篇幅长了以后,就有些乏力,另外,书中的书店摄影部分虽很是用心,还是略显稚嫩。不过她当然有资格嫩,98年的女孩子,出了第一本书,她说,
书店如今逆流而行,希冀着在未来改变潮水的方向。如果说这些书店筑起了一座堡垒,来守护我们的自由,那我便以这本小书,为它添上一块砖吧。
单为这分执着和这个梦想,也值得为这本书买单了。
她热爱国学。看这本小书,我私抄下一份她的书单,竟只听过小部分,不知是作者所好过偏,还是我孤陋寡闻。她所读书之多,狩猎之广,我是不能望其项背了,实在是很惭愧。
她还是个可爱的姑娘。说起有一日坐地铁没带书,她就心想:
李白讲:拔剑四顾心茫然。这话很苦闷,但好歹手里还有剑,我可是连一张纸都没有!落到这个境地,如果说还有什么慰藉,那就是以往我从来记不住站名,这次二十一站竟整整齐齐背了下来。
她说为了控制自己的买书量,
特意将钱包留在家里,身无分文潇洒地走进书店,以为终于可以轻松地看书了。不想一下子看中好几本,苦于身上没钱,百爪挠心,最后回家取了钱包将书购回。
她说:
所谓诗和远方,并没有什么可嘲讽的。大概人们嘲讽情怀,是觉得空想而不实际。但一生何其长,不妨晚点落地。卡尔维诺讲文学作品要轻得像鸟,因为生命中有无限的沉重。
多可爱的姑娘呀,愿你几年以后重返家乡,能将京城书店再一一探访。
-end-
child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