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读后感1500字
在下有一朋友,肥头大耳,满脸油腻,毕业之后觅得一上市公司老板,混的似乎还是风生水起。每逢谈到读书,总是一副轻蔑的语气。几个朋友之间熟络了,也就不太计较。多日不见,忽然找到我说是想要跟我去书店,但最近正在忙于赶着材料,于是乎便让他自己先去,买单之前微信让我看一下就好了,借着便埋头继续赶稿。半小时后,微信里面铃声大作,一看便是书店畅销鸡汤。心里一阵纠结,实在不愿意打击愿意读书的人,正当苦闷之时,手机屏幕出现了接下来的《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w》。当时简单看了一眼,非鸡汤,作者高杉尚伊,于是让朋友买下,劝其好好阅读。
这件事似乎已经交代过去,但心里似乎总有点隐约的不安。某天午休之前翻来覆去,迷糊中拿起手机买下了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w》后,才惶惶入睡。待书到手,沏茶,翻开书页快速浏览,不过三分钟,心想这次要完,吾三十年英明,毁于一书。
首先,从前语看起,全篇没有任何一个字眼谈到作者在麦肯锡的经历,通篇读起来一个字“虚”。翻遍全书,也没有任何关于作者的简介,哇塞,好难得的一个低调作者。
然后,翻开目录。这是最让人产生自我怀疑的地方。前三章分别是什么是逻辑思维、用逻辑思维思考、如何掌握问题,似乎都是为介绍逻辑思维而打下基础。第四章开始就开始让人凌乱了,“正确的逻辑思维才能引导正确的结果”,然后转身来介绍“麦肯锡五个工作原则的逻辑性思考”,嗯,什么鬼?好吧,接下来应该介绍麦肯锡之类的吧,然而“成果思考,目的的重要性”,嗯,又是什么鬼?紧接着,金字塔结构、反直觉思考、逻辑树分析紧急性和重要性、从问题背后着手问题、7s模型管理方法。完全没有主线,不成体系,没有逻辑。
其实只要了解麦肯锡理念的人都应该知道,介绍一个经验或者概念的时候,大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介绍基础概念“A是什么?;二是解释A的背景由来为什么是A?”;三是介绍具体应用“怎么使用A”;四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A的注意事项”。但偏偏是介绍麦肯锡逻辑思维的书,却丝毫看不出有麦肯锡的味道。书中的章节安排,让人深度怀疑这是“拼”出来的东西。
其次,内容上面让人对作者的真实身份产生怀疑。随便挑一段“首先确定接受验证的对象与系统内部有一致性,其次对介绍验证的对象进行外部考察,最后对接受验证的对象进行动态考察…”,对于一个想要了解逻辑思维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涩的语言,是不是有点苛刻,不太符合翻译体的样子。接下来,到了全文的高潮处,谈到了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一事。哇塞,日本作家提到中国企业家,而且是1985年的事情。那个时候的日货正如日中天,中国企业还正在起步阶段,日本作者能够对中国企业家细节把握得那么清楚,确实难得。
但接下来,让人跌掉下巴的大杀器来了。第278页写到“在我国优秀企业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明显的靠战略取胜的例子。”没有,我国!嗯?什么鬼?任正非同志莫非是日本人?还是高杉尚伊是中国人?真相大家可以想想。
最后,实在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在某当、某东进行了搜索,输入“高杉尚伊”的名字,发现除了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w》之外,还有系列关于麦肯锡的书,但是仔细看了之后会发现,还有另外一位作者叫做“高杉尚孝”。这就让人耐人寻味了。就差一个字,谁能够担保自己不看错呢。有兴趣的话再进一步查阅分析的话,相信大家会有了解的。在此实在不想赘述。
写完这篇东西,致电胖子,正欲言又止。胖子毫不客气的说:“没想过读,摆摆书架还挺好看的。”
心中庆幸,愿这本du物不再du害任一想读书的人。
【我胡乱写的,捂脸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