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800字
诚如书名所示,熊培云透过自己生活的“小堡村”来剖析整个乡村的沧桑变化,继而又通过乡村的变化来折射中国社会的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这是一本很厚重的书,说它厚重,不单单是因为全书多达三十多万字,更因为作者对史实和时事所提出的诸多诘问让人深感沉重。
13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就如同在爬一口深不见底,暗无天日的老井,尤其中间第2、3、4、5章节更让人窒息。一部部浩瀚磅礴的“出乡村记”就在眼前上演,前赴后继、绵延望不到头的“农民工”、“农民兵”就似江水不回头,许多的中国农民就是这样被时代的风浪连根拔起,最后大部分人却也逃不了悄然回村的黯淡收场。
自古以来,农民的权利与利益从来都是与土地息息相关,我们愿意用“老实巴交”来形容农民或从农村出来的人,是不是也代表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们是单纯的,是无知的,甚至再险恶一点,是可以被欺负的。现在的很多人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概念,尤其在与金钱、投资相关的领域更是如此,而正因为土地是农民唯一的可投资的产业,他们对此倾尽所有,辛勤劳作,以求得几两几钱的收益,便又可以足够开心地继续生活下去。且不说他们所得的效益甚微,就连投入身家性命的几亩土地都不为个人所有,又要从何谈起“权利”?
近十年来,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明星村,如“华西村”、“小岗村”、“南街村”等,它们似乎让人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新希望,但就实际而言,它们都是非典型农村,与城市的模式无异,又怎么能给其他数万农村做参考呢?几十年后,我们还能走出几个“吴仁宝”?有人说,像熊培云这样的写作与回忆,简直是对人类生活的蔑视。然而,如果不试图了解与其相关的历史,如何理解今日的时代呢?
问题太多,多作赘述无意义,借用书里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