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聪明决策(新零售三部曲)》读后感3500字
行为科学指导下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工具书”。作者在结语和附录部分自己做了总结,言简意赅,可以迅速了解这本书的重点。
我自己理解的话,全书最重要的内容,是以下几点:
1.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屏幕时代的海量信息和选择其实让大多数人无所适从。同时,天性又决定了大多数人希望可以掌控自己的选择。于是,就变成了既要给予选择权,又不能让人选择恐惧。所以,与其给予更多选择,不如给予个性化的“严选”。
2.人们只关注自己和自己想看的东西。注意力是稀缺资源,而且是易耗品和零和博弈。所以,获取注意力也要像理财一样“开源节流”:通过个性化来增加注意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减少信息获取的难度(相比文字信息)。
3.给予用户有效反馈必须遵循的原则:
1)适时反馈而不是即时反馈或频繁反馈,比如发工资日提示参加定投计划比推出新理财产品时的每次开屏强推要有效;
2)加入情感因素和行动指导的反馈,让人知道如何做以及做完后的利弊,比如发工资日提示参加定投计划,并配上一张20年后样子的照片,让用户直观感受到为未来做准备的重要性,最后根据用户的收入、支出、年龄等情况推荐几款(4款以内)最适合的定投产品供选择。
4.屏幕与人相比,反馈的正反面:
正面:面对屏幕,人的回答更真实,无需隐藏自己和考虑对方的感受;
反面:面对屏幕,人们更容易拒绝,也容易做出负面、暴力的行为,同样是因为无需隐藏自己和考虑对方的感受。
5.更流畅、更容易的用户体验未必是好事,想让用户认真思考,可以有意设置体验的难度,让屏幕上“更快、更自动的”的行为停一停,想一想。
6.创造让用户思考的架构和工具,比如:清单。
以下是《屏幕上的聪明决策》精华摘录:
>> 我们面临的更为严峻的挑战:拥有更多选择,但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拥有更多信息,但总是对重要的细节视而不见;能够快速行动,但总是鲁莽行事。
>> 让人们看到你希望他们看到的信息,是一项价值连城的本领。未来,属于能够掌控注意力的人。
>> 我们往往是被迫选择要去注意的东西。与屏幕上的数据多少没有关系——我们仅能注意到大约4条信息,其余的都是噪音和无用的像素。
>> 当过多的信息造成注意力稀缺,就会只能注意到眼前的东西。如果一切都很重要,那么什么也都不重要了。
>> 你是否考虑了注意力的环境因素?当我们致力于多任务时,心智屏就会缩小。
>> 你有没有去找一些压缩信息的方法?我的建议是尽可能考虑使用视觉材料,比如图片或视频,而不是文字。
>> 你是否考虑过如何增加注意力?比如个性化的视频会比标准文本格式更容易获得关注。
>> 偶尔进行白板训练和设计一个只关注必要信息的新网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类似Google这样最好的网站,总是试图剥离一切非必要的信息。
>> 我们似乎能快速地对网站吸引力作出判断,而且即使有更多时间来观察网站,这些判断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在看清楚事物之前,我们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
>> 网络世界是如此视觉化,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就滑入更依靠直觉的思考模式。这并不是说屏幕让我们更肤浅,而是说屏幕世界让我们更容易基于这些肤浅的第一印象行动。
>> 屏幕从来就不是让人们仔细思考的地方,它让我们在越来越少的时间里做出越来越多的决策,最终结果就是,我们第一注视点上的目标逐渐代替我们做出决策。因此,我们的视觉热点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 设计信息的排列方式时,把更加重要的细节放在视线最可能经过的地方,即远离边缘区域,进行横向呈现,这样就增加了这些细节被注意到的可能性。
>> 研究结果表明,反馈抑制了创新,减少了原创,还降低了消费者满意度。 反馈过多,比没有反馈更可怕。不是所有的墙都需要一面镜子。
>> 面对计算机我们有种匿名的感觉,然而却会在意来自人的反馈。屏幕消除了人们因为他人的评价而产生的正常的焦虑和自我意识的情绪,人们与屏幕的互动比与人的互动更为诚实。因此我们不太会关注屏幕所给的反馈;它们不具有人类属性,它们的建议也容易不被理睬。
>> 在这个信息过载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并不需要只能简单给出很多反馈或者记录生活中一切信息的设备,而是需要能够帮我们理出头绪,告诉我们少一点反馈而多一点有用信息的设备。
>> 我们更有可能会注意那些负载了情绪的反馈,从而也更有可能改变未来的行为方式。
>> 当反馈附带了行动指导后,它会更为有效。
>> 人们很善于在他人搞砸的事情上得到教训,而不善于从自己搞砸的事情上进行学习。这对数字反馈来说有明显的意义。它显示了人在做错了事情之后是多么有戒心,是多么不愿担责。这就是为什么要让我们的负面反馈温和且具有未来导向,只针对事情而不是个人。目的不是追责,而是通过给人们一些具体指导后,让他们在下一次能够做得更好。
>> 有效反馈的七个准则:DIGITAL。
1.Dosage(用量):你发送了太多的反馈吗?不要让它们成为噪声。
2.I(我):你让个性化变得容易了吗?镜子应该是高效的。
3.Good(好的):你的反馈负面性太强了吗?如果是这样,找找其他提供正面反馈的机会。
4.Intuitive(直觉):你运用了情感启发吗?我们直觉上会被可以触发情感的信息吸引。
5.Timing(时机):你是在可能最有效的时机发出的反馈吗?
6.Actionable(可付诸行动的):人们知道如何应对反馈吗?它有一个改善的计划吗?
7.Learning(学习):你衡量过反馈的结果吗?它对行为起到改善的作用了吗?不要低估了尝试改变人类行为时的不确定性。
>> 最好的设计不是让眼睛看起来更方便,而是认知易用性需求与必要难度的平衡。关键的原则是找到难度的正确剂量,用不流畅的信息提醒人们慢下来,更加审慎地思考。信息的形式应该服务于最终的目标。容易是好,但有时难比易更好。
>> 时间里程碑,抓住新起点效应。一年之中的“新起点”会出现在一些临时制定的标志时间点,比如生日、新学期开始,甚至是每周一。在这些时刻,人们会更容易设定目标,并且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更大。
>> 电子邮件营销活动公司的数据显示,人们下午4点打开一封电子邮件的可能性是早上9点的两倍
>> 人类的大脑很容易忽视信息。个性化的潜力就是帮助我们注意到我们本应该知道的事情。
>> 我们并不想拥有无尽的可能性,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有效的选项管理。
>> 研究显示,把不够吸引人的选项标记为“已排除”,能够提高选择结束的感觉。这种方法能提高消费满意度,而成本却很低。
>> 本书主要关注行为科学的两个工具:信息架构和选择架构。信息架构指的是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改变人们处理它的方式,比如使用非流畅字体可以提高数字阅读理解能力;而选择架构则展示了如何通过屏幕设计和产品布局来影响人们的选择(选择淘汰赛)。如果信息架构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最相关的信息,选择架构使我们更容易做出更好的选择,那么思考架构就是帮助我们更聪明地决策。思考架构的核心就是我们思考的清单。这样的清单往往有点乏味,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它们有效。
>> 我现在提供一份全面的人生目标“总列表”供你选择。这份列表是与数十名金融顾问及即将退休人员进行访谈后得到的:
1.财务独立:知道我可以付得起有生之年的基本费用
2.医疗保健:能支付我的医疗费用
3.住房:选择我自己的生活状况
4.旅游与休闲:旅游和做一些有趣的活动
5.生活方式:保持我现在的生活方式
6.第二事业: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7.自我完善:投资于个人成长
8.家庭遗产:留钱给我的家人
9.回馈:对那些对我重要的事情做出贡献
10.社会参与:享受朋友的陪伴
11.有尊严的离开:以我的方式走完自己最后的日子
12.控制感:感觉我还在“左右”自己的生活
>> 作者认为在激发屏幕行为改变方面排名前十的工具。
1.考虑注意力环境因素
2.利用信息压缩技术
3.最大化本能美
4.不确定时,一切从简
5.优化热点位置使用
6.让人们感受到反馈
7.利用感知不流畅性减缓大脑运行速度
8.提供可控的考虑范围
9.创造思考工具
10.利用科学来引导你的设计。采用A/B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