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三部曲》读后感1300字
以下内容摘自本书总序:
第一部《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为我与刘吉瑞君的对话,成书于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前夕,它全面讨论了如何建立竞争性市场体制的问题。
第二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首版于1999年1月问世,此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发展了的认知,分别于2003年、2008年进行了两次大幅修订,并于2004年和2010年出版。这本书,从当代人类社会演化变迁的两个基础性的问题出发(这两个基础性问题是:(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追求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怎样一步步地具体化为国家主义主导的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制度?(2)为什么在这个被许诺为理想王国的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又不约而同要求对它进行改革?),对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进行了描述,特别是对其间某些改革尝试进行了讨论。中国经济改革是在之前三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了解这个历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改革的困难所在和改革策略的选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三部《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成书于2005年11月,后来陆续增补修订,到2013年9月,又出了第4版。《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制定“十一五”规划前大讨论的产物。我在书里介绍了当时讨论的情况,并深入探讨为什么增长模式要转型、转型不能取得预期成效的原因。具体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就是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体制性障碍”,或者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说: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抑制甚至排斥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吴先生生于1930年,作为中国社会改革的经历者,作为国内最卓越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以自己的学识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解释了其为何被称为“吴市场”,因为这三本书可以汇总为一个词“市场”,或者一句话“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文中他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做了一定的介绍,结合东欧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以及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轨迹,对一些经典问题,比如“承包制”,做了分析,其对于这些问题的洞见,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
看到有读者在看完后评论道:文字看起来不露声色,却感觉上他写时心里在滴血。深有同感,老一辈知识分子、革命家身上都有着独特的家国情怀,可能与他们出生于那个落后挨打的旧中国有关。他们是真的爱这个国家,希望这个国家,这儿的人民能够幸福。所以他看到不平时,会骂他们是权贵资本,让大家提防。他想积极推动社会往正确的方向走,但是现实却一步步走向泥沼。我们嘴里可以骂,可是他的心里应该在滴血。这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里,改革的复杂性、艰难度。我们的路是在把几乎所有的错全部走完,最终才能走上正轨的,而走上正轨的时候,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阶段了。一如当初文革后走向改革开放时的情境。如今,我们似乎又到了类似的困局中,我不知是该悲观还是谨慎的乐观。
中国当下的改革,是在经济基础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后了,其上层建筑却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阻碍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苏联、东欧的结局,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