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读后感800字
原来并非完本,这就很尴尬了。李鸿章,在中学时期的学生心中,基本就等同于卖国贼。却没有想过,作为曾国藩的学生,身居要职的朝廷高官,李鸿章虽然不能说是天纵英才,但总归不傻。为什么还要去签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身背千古骂名呢?套一句俗话,因为他对这国家(或者说朝廷)爱得深沉。因为爱,才知道,整个清朝,没有一个人能比他出面和谈更有效果。战,虽然中国不至于输,但清朝肯定要输,这样看来,其实这反倒是一个诞生新政体的契机,只是被李鸿章阻碍了。
搞洋务,练淮军,组建水师,李鸿章还是做了不少实事。然而,人无完人,李鸿章在某些地方又无法尽如后人意。比如因为外交上的不均等而被洋人利用,损害权益;又比如,战时几次决策失误,直接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身居高位,影响深远,这些都对中国的走向有重大影响。
最近看《走向共和》,里面对李鸿章的刻画,是智谋深远,知人善用,死忠于清,有想法有手段干实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李中堂。我还记得剧中马关条约谈判框架已定时为了降低赔款数额的低声下气,也记得,辛丑条约谈判时他抛出的一句“你们要,给你们,只是你们觉得你们守得住?”的霸气。虽然我并不相信,但就算是夸张,也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的。
剧中有提到这本李鸿章传,其中对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比较,有这样的叙述: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就战果而论,伊藤胜于李鸿章。但2者身后的国家buff天差地别。假使伊藤博文生于清,让他待在李鸿章的位置上,他能否像李鸿章做得这般好?假使李鸿章生于日本,在伊藤博文的位置上,日本将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只是,历史不容假设,如今听到李鸿章这几个字,已经无法自然的与卖国贼这几个字联系起来了,反之是一个目光如炬,身体孱弱但忧国忧民的老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