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读后感1700字
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以前,于我而言,希特勒在别人的描述被打上了“法西斯”“反犹者”“奥斯维辛集中营”“杀人狂魔”的tag。
看书的时候才发现,这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甚至对他的某些行为有些崇敬与喜爱之情。
- 印象很深的是他对于自己身上所穿衣服和所睡床单被套的干净的过分执着。
阿道夫懂得一个美好形象的价值,尽管他并不爱慕虚荣,但他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显得更加体面。
- 他从一开始在林茨只专注于艺术、城市的重建,以及对斯蒂芬妮的爱慕,转变为了到维也纳之后对于政治、人民、国家的建设的重视。他曾愤怒又鄙视的把谋生称为“糊口的营生”。想必他的转变,是在维也纳时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切身体会和那部让他“蜕变从这一刻开始”的瓦格纳的戏剧所致吧。
阿道夫十分重视礼教和恰当的言行举止。他谨小慎微地遵循着社会教条,然而却对社会本身漠不关心。
只有依靠人民,他才活得有意义,离开人民,一切皆为虚无。
你是了解我的,库比席克,你知道我一直都想建设好这个国家,这才是我一辈子的愿望,你懂我意思吗?你比任何人都清楚,我年轻时做过多少的设计和构想。到目前为止,才仅仅实现了几样,仍有大量的计划有待完成。
- 他的严格自律,他对事情的刨根问底和长时间的专注,他对一切事物异乎寻常的热情,他对唯一的好朋友的强烈的控制欲和友情的极端排他性,他言语刻薄,脾气暴躁,但同时又重视礼教。
- 他狂妄自信,从不随波逐流,而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坚定不移。
- 他拒绝妥协拒绝放纵拒绝折中,有些病态的完美主义。
- 他宛如神赐,对艺术、建筑、演讲、政治都有着过人的天赋。但他同样勤奋努力,书是他最重要的财富,在多个图书馆办证,整日泡在书里,习惯工作到深夜。
- 如果他没有做出“发动二战”“屠杀五百万犹太人”这样的事情,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全放在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将自己的才华全放在重建城市中,我想现在历史书里记载的,大概会是一个有些偏执有些奇怪的一个天才建筑家老头,就像那些个性、癖好奇奇怪怪的科学家一样。
在这座堕落的城市中,我的朋友用那些不可撼动的原则在他周围筑起了一堵堵高墙,使他能够阻断一切来自外部的危险,构建起属于他个人的自由天地。正如他经常所说的,他害怕被传染。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不仅是指性病传染,更多的是指代那种大众的传染,即最终被当前的趋势拉进腐败旋涡的危险,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他,因为他们都把阿道夫看成是一个怪人,后来有些和他接触过的人甚至还叫他冒失鬼、自大狂。
但从历史上来说,希特勒的确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的事,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本书塑造的这样的一个人就可以弥补他犯下的过错,但是我想,作为传记而言,这本书绝对很好的给读者展示了希特勒的另一面。
我甚至为他们的友情动容。作者在书中说到,希特勒带给了他很多,给了他去音乐学院进修的机会,而他却只是充当一个倾听者,于希特勒而言可有可无。
可我想事实并不是这样,希特勒也许残忍,也许在表达感情上不善言语,但这个唯一的朋友对他而言绝不仅仅是“听众”“发泄桶”一样的存在。一段能长达这么多年的友情于双方一定都是互相促进,互相让对方变成更好的人的。从文章最后希特勒当上元首后仍对老朋友如此看重,如此热情,如此重视,信守承诺,便可以看出这段友情对于希特勒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你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一个朋友,是吧?”
“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1904年。”
“你这是什么意思?当时他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是啊,但我的确是他朋友。”
“他还什么都不是,你怎么会跟他交朋友?”
一名中央情报局的官员曾经这样问我:“你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朋友,你从他那儿捞到了什么好处?”
“什么也没有。”
“但你自己承认过你是他的朋友啊,他给过你钱吗?”
“没有。”
“食物呢?”
“没有。”
“他给你介绍过美女吗?”
“也没有。”
“他后来接见过你吗?”
“接见过。”
“你经常见他吗?”
“只是偶尔。”
“你用什么办法见到他的?”
“我就是直接去找他。”
“这么说当时你跟他走得很近,是吗?”
“是,很近。”
“单独的吗?”
“是。”
“没有任何警卫在场吗?”
“没有。”
“那你本来可以杀了他,是吧?”
“确实。”
“那你为什么没有杀他?”
“因为他是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