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欢喜处》读后感800字
一般不读新人作品,因为不想“趟地雷”浪费时间。
喜欢这个书名,就收了。这次,趟子手趟出的没有地雷,也不是无味的人造山水,是一座柳暗花明的朴素得有些脱离时代的村庄。
说“朴素”,首先是语言朴素,一直不动声色地做着白描,不刻意煽情,也不泼洒鸡汤,文章里作者极少出现,以笔尖为镜头,不远不近地拍摄一个个的艺人,也不拍其他,只有跟手艺有关的点点滴滴,构图清晰,焦点单纯——艺人活灵巧或稳健双手和专注坦诚的眼眸, 所以作者展示的画面可谓简单(也可说“单一”或者“单薄”)。这样的单纯、单薄,构图固然清晰,主旨明了,但读来总有种理未说透、话未说尽的遗憾 。
再说“朴素”的另一个层面。在那柳暗花明的村庄里住着一群认真生活的朴素的手艺人,分布于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 修鞋的、做料理的、修笔的、斫琴的、织云锦的……
……城市里的各种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们都秉持着同样的生活态度:不妥协、不苟且,敬重人、敬重物、敬重造化自然本来的样子,虽然秉性相似,他们的境遇却大相径庭:有的蜚声在外,有的郁郁独行,差距的原因似乎跟所从事的职业领域有关,做寿司的因了滋味儿地道备受各路名人素人推崇;修笔的,则好像时光走神忘了把那店铺与“落伍的工具”一同带走……
无论受众面大不大,他们都踏着自己的节奏生活, 在不同手艺构成的小小世界里,仿若世界、时间都不再有通常的意义,有意义的是内心的感受、是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职业标准。在外人看他们那么轴、那么酷、那么坚韧不拔,但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他们愿意的生活的状态罢了。是的,他们从事的已经不是职业,甚至也不屑于称事业,他们从事的事情已经渗透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对这个世界最深情的表达。而我们也可趁机走进那些陌生的世界,窥得另一种样式的生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