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读后感2500字
评彼得帝国和康熙王朝得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君主之一,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都对其褒奖有加。彼得大帝继往开来、鉴古托今,创立了丰功伟业和不朽功勋,成功地把俄国从黑暗的中世纪带到了资本主义的阳光时代。彼得大帝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几乎遍及所有领域,一生颁布了三千多条法令,“奋一世之余烈”为俄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时,理性冲破桎梏,科学压倒愚昧,资本主义风生水起,俄国与世界接轨。正如彼得所说:“我不能亲手建成和看到一个强大的俄国,但我的继承者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目标的实现。”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说:“君主像狮子一般凶猛,像狐理一样狡猾。”虽然笔者不认同君主制,也不青睐所谓伟大的君王,可是彼得大帝在俄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谓举世瞩目,甚至影响到了布尔什维克建立的苏联,所以不得不谈下。
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十七世纪末,俄国和中国同时出现了两位震烁古今、彪炳史册的千古一帝——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一个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一个是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俄国沙皇。他们励精图治、前仆后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自己的帝国后发赶超、国富民强。他们有着类似的治国经历:少年登基、内外交困、军事立国、立储波折等。两者不同的是,彼得大帝开拓创新是为了努力缩小和西欧先进国家的差距,顺应历史规律,变法而图自强。而康熙皇帝是为了巩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基础,采取闭关锁国的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与天下大势背道而驰,没有为中国开辟出一条通往近代的复兴之路。但两者殊途同归,都迎来了暂时的强盛。
一、生于忧患。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的出生充满了谶语般的暗合,康熙八岁继位,身患天花,远离父母,倚靠孝庄,卷入了和权臣鳌拜的腥风血雨之中,但终智擒鳌拜十六岁取得实权。而彼得四岁丧父,和母亲寄人篱下,相依为命,年少便饱经了姐姐索菲娅公主的宫廷政变,并被赶出莫斯科,流落乡间,但彼得忍辱负重,培植自身势力——童子军,一举粉碎索菲娅集团,十岁继位,建立了在俄国的绝对权威。诚如马克思所言,“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二、内政外交。康熙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熟读四书五经,精研孔孟之道,创建了道统治统合一论,“治统”与“道统”兼其一身,作为其论证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着力维持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康熙王朝施行“仁政”导致法纪废弛,因时定制,处于“治乱”的状态。在外交方面,1675年,俄国派遣尼古拉使团出使中国,当要求尼古拉对康熙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时,尼古拉当场拒绝,表示:“在我国只对上帝才双膝跪倒,即使对沙皇也只能用单膝跪倒吻他的手。”外交能力不言自明。康熙南巡也只是把江南的园林“搬”到了北京,于国于民百无一利。彼得大帝秉承依法治国的理念,一时举国上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国家纳入了法治轨道。彼得大帝亲率使团赴荷兰、英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进行了访问考察,“学夷长技以制夷”,使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斯大林说:“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三、经济发展。康熙皇帝施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阜民之道,端在重农”,实行盐茶专卖制度,限制资本主义和私人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发展近乎停滞,地少人多,通货膨胀。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准葛尔、击败沙俄等,百姓捐纳生财,增加赋税,官员贪污搜刮,横征暴敛。颁布禁海诏令,禁绝海上贸易,使中国陷入了孤立封闭的状态。而彼得大帝为改变内陆国的现状,建立海军,开辟海路,攻占了黑海和波罗的海,使俄国成为了海上强国。彼得大帝奋力促进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网罗外国人在俄国投资兴业,使俄国经济突飞猛进,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17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23%,俄国为3%,但俄国到1820年的经济增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超越了中国。相邻大国,由盛而衰和由衰而盛可见一斑。
四、文化变迁。康熙皇帝推行封建专制,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大兴文字狱,钳制国民思想。在教育方面,实行私塾教育,科举考试。文化高压,万马齐喑,中国社会如一潭死水。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和满汉隔离制度,落后保守,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彼得大帝着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行义务教育,大力创办学校,在圣彼得堡创办了俄国第一家博物馆,创办了俄罗斯科学院等。当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出版时,彼得还亲自担任了报纸的主编。无独有偶,面对俄国传统“长胡子是最自豪的标志”和“上帝赐予的饰物”,彼得大帝敢于打破闭塞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将“剪胡子”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亲手剪掉大臣的胡子,并颁令留胡子交重税,以上率下,为俄国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列宁所言,“彼得为加快野蛮的俄国学习欧洲文化,不惜采取野蛮的方法与野蛮作斗争。”
总而言之,康熙皇帝和彼得大帝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其功绩不可磨灭。但二者均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康乾盛世”到底只是昙花一现,彼得改革亦未废除农奴制,限于时代,均为“裱糊”,强人政治、君主专制终非根本之道。当鸦片战争和日俄战争打响第一枪的时候,体制之弊、思想之low体现得淋漓尽致,终究逃不出历史周期律的窠臼,纵然“向天再借五百年”也于事无补。“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自我变革的不充分终会通过外部革命来驱动,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以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
不禁感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