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读后感1500字
芮先生是大名鼎鼎的史景迁的老师,她在书中描述了一个比我们普遍印象中好得多的清朝。
清朝末年,满族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满族官员在同治时期只占较小比例,面对千年未面对的历史变局,满汉官员在共同推动改革。
儒家认为应该教化民众,只要学习了经典儒家理论,就会成为既有秩序的维护者,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作者在书中提到,中国的乡绅在获得财富后,注重修桥铺路,兴办教育,因为本身的不安全性,所以无法完成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难道世界首富都不能叫完成了积累吗?)。读到这里,想到很多人在说中国人缺少公共精神,这点我一直不同意,中国绝不缺少公共精神的传统和土壤。罗振宇在最近的节目当中谈到,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重视教育,注重财富积累,追求世俗成功,拥有企业家精神。非常认同罗胖的观点。
波澜壮阔的同治中兴是一场步履艰难的改革。在作者眼中,那些同治时期的名臣果敢睿智,丝毫不弱于列强政治家。在整体国力较弱的情况下,勉力与世界周旋。太平天国,回,捻,八国联军,中法,中俄,中日,了不起的中兴名臣,确实是群星璀璨。
从刚开始国门被枪炮打开,到后来,已经可以以近代主体国家的姿态与英国展开外交谈判,试图签订平等条约。我们毕竟不是美洲、澳洲,中国是一个为世界广泛知晓,并承认的文明国家,我们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融入世界。
作者认为即便是如此伟大的一场中兴,也只能几乎完成,无法真正挽救中国,原因在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基础上无法生长出一个近代国家。从某种角度上,我同意作者的观点,第一,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底层矛盾;第二,我认为作者所言的近代国家,是基于基督教文化基础上,传承希腊文明的近代国家制度,哪怕是今天早已融入世界一体化大格局的中国,我们的未来也不会走上那样一条道路,更何况清朝末年?
所以,当无数先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试验了几乎世界上所有能够想象到的道路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反复描述中国文化对各国外交官员的浸染,导致各国外交官员沉迷于中国的生活方式,愿意为中国政府的行为辩护,这一点非常有趣。当时的外国人居然认为:在中国长期居住并与该国人民的密切交往,绝对会使欧洲人成为中国人的拙劣模仿者。
以英国为首的的所谓列强,认为维护清朝虽然软弱但基本稳定的政权是符合各国利益的,这就形成了列强与清朝的合作基础。这应该与美洲、印度等地的独立运动有关,中国何其幸运。作者由此提出,同治中兴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中国本国政治力量的考量,而非列强干涉,这点不能苟同。
清朝乃至之后的民国都力图通过振兴传统文化凝聚力量,实现复兴。蒋介石推行保甲制度,这是学习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的做法,推动新生活运动,有强烈的新儒家主义味道。但即便试图恢复的是古代制度当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也与当时中国面临着的那个变革的大时代格格不入、南辕北辙,所以说无论是同治名臣,还是蒋介石的努力,都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很赞叹这些西方学者的学养深厚,能够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如此天衣无缝,掌握如此多的史料,进行如此精彩的研究。掩卷之余我在想,为什么这些外国人能够写出这么多令国人赞叹的史学著作,他们与国内的史学家区别又在哪里?仅仅是因为国内的史学家们受到意识形态禁锢吗?这一刻我想到了顾准,为什么顾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能够独立完成那些今天看起来甚至堪称伟大的研究?今天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史学戏说,或者在寻章摘句中找寻趣味,或者迷恋宏大叙事佶屈聱牙(jiquaoya),今天的顾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