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罪恶》读后感_1100字

《阳光下的罪恶》读后感1100字

整体看下来对这本书不是很满意。前期铺垫太多了,第七章才出现死者,并且看到最后发现前六章的铺垫基本没有太大用处。基本就在…凑字数…的感觉。并且这里面凶手太过明显了,帕特里克和他的妻子,这两个人描述太过火了,帕特里克完全排除,他的夫人克里斯汀也完全排除,而且两个警察关于夫人的对话可以感觉这个女的完全是没有任何怀疑了,但是这点更容易引起读者怀疑。并且帕特里克一个人在尸体旁边等待警察,太容易让人引起误会了,如果没有任何可能的话,只能是帕特里克在等待中动了手脚。

并且对于结局,非常不满意,两个人的杀人动机太不明确了,变态杀人狂?为了钱?帕特里克就因为害怕死者会告诉他丈夫就想到杀人了,而且他妻子克里斯汀碰巧也是个变态,而且他妻子碰巧还是个体育老师,碰巧精通演技?实在是有点牵强,仿佛是为了转折而转折,为了诡计而诡计。最后没有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而是留下一堆疑问。马歇尔和达恩利也很莫名其妙,波洛说当时是达恩利在马歇尔房间打字?那到底是不是达恩利在打字呢,是的话马歇尔在哪呢。

不容分说最后又是大团圆结局,并且部分洗白了死者,错误全部推到凶手身上,凶手是两个杀人不眨眼的变态,其他人都是好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不得不说这样处理的确符合读者所期望的情形,但是迎合读者的感觉太明显了。感觉作者在创作时把好坏完全划分两个阵营,这和《无人生还》是两个类型,所以这样终究无法创造经典,只能算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推理小说,一部商业作品。

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有点气,也有些疲惫,这么多出场人物,这么多的问答,但是注意力又完全可以集中在某两三个人身上,就多少觉得出场人物这么多是来麻烦读者的,人越多,看的越难受,故事可以稍微简化一些,但是又刻意的增加了。这就导致,中间好几章省略,直接看最后也完全不影响的结果。

最让我讨厌的还是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肯定阿婆的书看多了,从她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对女人的描写中,完全就可以看透一些。很明显此书中阿婆对两个女人着重描写,一个是克里斯汀,她是凶手,另一个是达恩利,她是女主的存在。但从开篇,虽然对两个人的描述都是正面的,但是可以感觉出来对克里斯汀是客观甚至是刻意正面描写,只写出了她的外在。但是对达恩利,是波洛从内在的喜欢与赞美。这就注定了达恩利是正面的女主,最后她一定是幸福结局。

波洛系列基本每本书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女主形象,最后都是美好的结局,阿婆也是充满少女心的一个小女人啊。(虽然我每次都并不是很喜欢)

一句话评价:稍微有些失望,不过手法很巧妙,是个成功的商业产物。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928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语文新视野阅读感悟

      同学们也许都感受过痛苦的滋味,甚至为它痛哭流泪过。   在此我想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自己读书的经历,我是难忘更是难过的。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各门功课都优秀,也许会成了他们…

    读后感 2022年9月22日
    108
  • 《记忆天使》读后感400字

    这本书讲述了有一位叫湘湘的小女孩,她的失踪了,她回忆起和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非常想念爷爷,湘湘便和几个小一起寻找爷爷,他们是萱儿、诺言、颜、高,他们一直都在陪伴湘湘寻找爷爷。 我很喜…

    读后感 2022年7月14日
    109
  • 读《天亮说晚安》有感1000字

    登上那座人生中必须不停攀登的山,而后往下看,从山脚看到自己的脚边,落下了CD、吉他、耳机,一切的美好。再也没有人爬上来了,它们也就一直的沉睡着。于是,少年如今只剩下一具冰冷的肉体,…

    读后感 2022年7月18日
    125
  • 五毛钱的愿望读后感5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那么你可曾想过,有一天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让你轻而易举地实现愿望?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哦!就拿我刚读完的《五毛钱的愿望》来说吧,书中的三位主人公波莉、罗威…

    读后感 2022年7月31日
    58
  • 一辈子学做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一辈子学做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到:“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

    读后感 2023年2月7日
    32
  • 《拥抱幸福的小熊》读后感450字

    【第1篇】 “拥抱小熊,就是拥抱幸福!”偶然看见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勾起我的思绪 …… 相信每个女孩童年时都会收到一份可爱的礼物 — 小熊。或许就像《拥抱幸福的小熊》…

    读后感 2022年8月5日
    9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