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读后感700字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以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对“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句,本书作者认为后来的人虽很喜欢引用庄子这两句话,但他们往往都只是将这两句话当作是某种主观唯心的感受、想象,但并不了解庄子的原意根本不是如此。且断言这就是“名学”细腻的形式逻辑思考在中国中断所付出的代价之一。一两千年来甚至一直到现在,许多人如此误解、误用庄子而不自知,绝大多数对庄子这段文字的解释,都稀里糊涂地随便带过去。
庄子接着说:万物与我为一,一切混同去除区别,那也就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了。然而,当我们说“万我与我为一”,这仍然还是“说”。一旦说“万物与我为一”,那就不是真正“为一”了,有了“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自觉,不是“已而不知其然”,那就和真正“万物与我为一”的混同分离,成了“二”,不再是“一”。“万物与我为一”被“万物与我为一”的自觉析分开来,又分成了“我”与“万物”,加上“万物与我为一”的自觉概念,变成了“三”,如此以往愈变愈多,就连掌管星历的聪明人都算不来了,何况是一般人呢!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多么可怕啊,从无到有,不过就是用语言表达一下“万物与我为一”,都马上繁衍分化为三,那就更不用说从本来就“有”、就存在的分别上去衍生出更多分别的“有”了。“齐物”没有那么容易,真正“齐物”必须停留(“已”)在不分别、不分析的状态,停在那个原点上,哪里都不去(“无适焉”)。
此段论述中阐述解释的思想,与吾心有戚戚焉,若与黑格尔的哲学对照,又足以生发出诸多思想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