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全传》读后感1000字
从10月21日开始,到今天结束,历史14天,阅读22个小时,终于读完了美国人陶伯曼所写的大部头赫鲁晓夫全传(纸质书有657页)。虽然网上评价很好,但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书真的是冗长、枯燥,翻译水平也达不到信雅达的层次,多重的定语从句影响了阅读的进度和乐趣。
全书写了赫鲁晓夫从生至死的一生经历,较全面的介绍了20世纪初到七十年代的苏联历史,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大清洗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共二十大、大种玉米运动、柏林墙、中苏交恶、古巴导弹危机等都有涉及。其中农业集体化、大清洗、苏共二十大、古巴导弹危机介绍的比较详细。
作者对置身这些历史事件中的赫鲁晓夫做了比较客观全面的描写。一方面他对斯大林无条件服从,以保住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暗中对其做法表示不满;一方面他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深深忧虑,另一方面又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推行种植玉米,进一步恶化了农业和农民的境遇;一方面他公开批判个人崇拜,冲击斯大林体制,另一方面,他又对关于他的个人崇拜迷恋甚至洋洋自得……矛盾复杂的个性贯穿一生。书中引用大量的材料、回忆录、对话来刻画赫鲁晓夫的矛盾性,因此内容显得有些琐碎、凌乱,重点不够突出。
纵观全书,赫鲁晓夫是一个文化水平低、性格冲动、脾气暴躁、言谈举止粗鲁的人。如果只是普通人,最多影响他和家人、朋友的关系,可惜他是国家领导人,这些缺点在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下,被进一步放大,在公共场合、重大事件中给苏联带来无可挽回的恶劣影响。
书中关于中苏交恶的表述,与我们国家所宣传的不太一样。我们一直认为是赫鲁晓夫对中国指手画脚,要求建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等,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所致,而书中却提到和中国政府的得寸进尺、过度依赖苏联有关。真相如何,以我所见的材料还不得而知。
斯人已逝,本应盖棺定论。但各种观点却很难一致,也许正如他的纪念碑所示:纪念碑由相互交错的白色大理石和黑色花岗岩组成,上面是赫鲁晓夫的头部铜像,脸上带着一丝痛苦的表情。铜像很好地总结了赫鲁晓夫性格中如此众多的反差交织在一起的特点:既是个真正的信徒,又是一个冷眼的现实主义者;处事方式既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又坚持原则;既害怕战争,同时又倾向于战争冒险;在权力和荣耀达到巅峰时能表现出谦逊;参与了很多坏事,但同时也做了不少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