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后感1200字
2017年9月17日考完司考,我最大的感受是终于有时间可以好好做自己喜欢的其他事了!!!但突然停下来还真是有点不习惯,或许还是比较喜欢on the road的感觉吧。
会读这本书是因为前几天在某篇文章中看到介绍刘若英的,里面有提到这本书。我很惊讶,原来她还是一名作家。
初识奶茶,大概是源于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剧《粉红女郎》。具体情节已经忘却,但却记住了方小萍这个名字。小学开始也特别喜欢她的歌,所以去KTV也必点她的歌,《后来》、《分开旅行》、《当爱在靠近》、《我等你》、《听说》、《原来你也在这里》、《很爱很爱你》、《成全》、《我们没有在一起》、《听 是谁在唱歌》、《为爱痴狂》、《一辈子的孤单》……太多喜欢的歌。她的声音真的就像奶茶一样让人温暖[咖啡]。
两天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刘若英。外人看来她是孤独的,但她却说她很快乐。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经认为,关于亲密关系中最完美的相处,则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就像刘若英自己解释这本书名:“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她跟丈夫的相处模式刚开始可能会令人瞠目结舌,每天回家,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扰。不了解的人都会以为这是夫妻感情不好的一种表现。但换个角度讲,这也许是有些人羡慕的相处模式。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喜欢热闹,又喜欢安静。比如特别喜欢过年那种热闹的氛围,许久不见的老同学,大家一起唠唠嗑,说说笑,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真好。但有时却特别喜欢独自一个人不受任何人的打扰,安安静静的看书或者发呆。有时候在想,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外向的孤独患者吧[捂脸]。
独处是一种生活状态,学会独处是一种生存技能。究竟怎样才算独处?在我看来,并非一个人待着就称得上是独处,如果一心做两件事情,那我觉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了。关闭网络,心无旁骛的看书,才算的上是独处吧。甚至可以说,只要离开网络与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了。暑假备考的那段时间,我尝试着把手机放在书包里,学累了或者吃饭时再拿出手机,确实,整个人变得更加专注,效率也提高不少。
而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这才是对“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最好的诠释吧。
喜欢刘若英还有一点是因为她对生活的乐观豁达,遇到事情总是先假设最坏的状况,如果事情最后没想象得那么糟,就会觉得自己赚到了。但如果,事情跟预想的一样糟,就会觉得,OK啊,反正最坏的状况都设想过了,再糟糕的情况都做过沙盘推演了,自己可以应付得了。先把自己置于死地,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没有可担心的事,自然而然就会乐观起来。这也算是善待自己的方式吧。
——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