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读后感1300字
拜读李伯元先生的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李伯元著的小说。李伯元出身官宦世家,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其堂伯父为他捐纳了一个府经略的功名,但李伯元却无意于仕进。
《官场现形记》,晚清谴责小说,南亭亭长即李伯元著。小说最早在陈所发行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共五编60回,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鲁迅将《官场现形记》与其他三部小说并称之为谴责小说,是清朝晚期文学代表作品之一。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赵温中举,赵家大摆签席,请人吃喜酒。过了多日,赵温在远亲钱典史的陪同下进京赶考。但因拜礼太少,会试落榜,最后只好在京城里用钱捐了个官,做了赵中书。
钱典史在盟弟胡明理的帮助下,出了一百两银子,得到徐都老爷的推荐信,赶往江西。谁知他所捐的差使已经有人,便又在黄知府的差役戴升的活动下谋了一个好差使。
黄知府升了道台,正在得意之时,因为前边所办的案子被人告发,后来通过京城中友人的疏通,又花了一万两银子,终于了结。黄依然春风得意。
江西代理巡抚何某,绰号“荷包”,平生爱钱。三弟“三荷包”与其兄一样是个无底洞。两个“荷包”分脏不均而失和,抖出以前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 “三荷包”带着卖官所得的万两银子,买得山东胶州知府的位子。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出生于书香门弟之家,由于幼年丧父,无法读书,只好投靠在山东城阳做官的堂伯父李翼青处栖身。李伯元在26岁那年,他参加考试,中了第一名秀才。翌年赴江阴乡试,按成绩,应名列金榜,可是典试官借口李翼青有“叛逆皇法之前科”而株连子侄,结果名落孙山。此后,李伯元到上海另谋出路。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 举人出
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本书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自1903年开始在《世界繁华报》连载后,这一“嬉笑怒骂之文”一时在上海十分受人欢迎,1906年出版单行本。与李伯元同时代的吴沃尧说:“访贾甚有以他人所撰之小说,肖君名以出版,其见重于社会可想矣。”顾颉刚在《(官场现形记)之作者》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现形记”一书流行其广,慈涪太后索问是书,按名调查,官交有因以获咎者、致是书名大震,销路大广”。
官场的黑暗和肮脏是不可闻睹的,中国古代的官场尤其如此。几千年了,那阴秽依然如故,真叫人痛心,叹息、憎恨!官宦们凌驾于百姓之上,大官凌驾与小官之上,层层叠叠使百姓不得翻身,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