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敦煌》读后感900字
冯骥才先生的《人类的敦煌》,尽管是为电视专题片所著的角本,专题片未拍,但书是呈给了读者。敦煌,国人不陌生的地方,因为一个敦煌石窟,因为一个敦煌研究。但在冯先生透过讲述敦煌艺术的字里行间,可以说每一位深入细读的读者的心与脑都是倍感煎熬、扼腕痛胸的,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神之所在,是炎黄千年文化的生命精髓,然,世界却让她蒙受劫难,可以说敦煌艺术所经历的苦难是每一位良知中国人永远的痛,史学大家陈寅恪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痛之余,我们仍涕泪而动容,面对冯先生所展现出的人类敦煌艺术文化,我们心存教畏与感恩,这种文化的洗礼足以荡涤你的心域与灵魂,在这大包容大宽度大深度的文化体系面前,你只感渺小与不足。余秋雨先生对敦煌情有独钟,在他的文化旅行中曾四次来到敦煌。他说:我每次来敦煌的时候心情都很激动,让我来朝拜让我仰望的东西太多。敦煌是中国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交汇的一个重镇,她已经成为一个密码,这个密码可以打开文明、崇高、神圣的大门。
敦煌是中国的,但其艺术的无限呈现与绝世的辉煌,值得称其为人类永远的敦煌。
【知识点】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敦煌莫高窟 完整保存了大量北魏至宋代各时期的壁画、雕塑、文献,集西域佛教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之大成。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宗教研究价值。由此产生了一门专业学科——敦煌学。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历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西文化汇集之地, 印度佛教 最早由此传入中国内地。从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灭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历代地方长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庙、珍藏文物。这些是研究中国中古历史文化、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