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读后感1400字
这本书本来希望去年看完的,生活中很多琐事,未能如期完成。读这种书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主动参与、挖空心思去想作者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因为比较难,注意力总要不由自主去找些其他更有意思的事去做,这时思考其他问题往往比较有效率。
休谟写成此书时年仅21岁,这种成就与智慧可谓惊人,
大卫·休谟的这本哲学巨著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卷,关于知性的论述;第二卷,关于情感的论述;第三卷,道德学。
第一部分我完全没有能够读进去,太抽象,太繁琐了。
这一卷的内容主要有: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观念源自印象,是印象的复本,而印象也就是存在或对象;无限可分性的主张是错的,广袤是知觉对象的方式,没有真空;除了观念的直觉比较外,只有因果关系才产生推理,因果推理有三个要素:时空接近、因先果后的次序,必然联系。必然联系只是重复导致的习惯刺激下的心灵的思想倾向……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包括:骄傲与谦卑;爱与恨;意志与直接情感等等,可读性强多了。
摘录如下:
1、人们在自我判断时,总是要考虑到别人的观点。
2、获得生活中的快乐与舒适的能力就是财富的本质。
3、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的,是我们自己最为自豪的那些特点。
4、一个人对我们的行为与性格的赞美,就很容易让我们对他产生好感与喜爱;与此相反,他的斥责或蔑视就让我们产生最强烈的憎恨。
5、之所以殷勤的服务使人愉悦,大部分是因为这种行为与我们的虚荣心相吻合,同时证明,作出这样行为的人对我们具有友好与尊敬的心理。
6、简单地说,人的不同等级大部分是依据他的财富而划分的,无论对尊、卑的人,还是生、熟的人完全是一样的。
7、……最基本的是:你要给他一个能够与他分享快乐的人,让他享受这个人的尊重与友谊,要不然他依旧是一个极其可怜的人。
8、很多悲剧有幸福的结局,并且任意一部精彩悲剧的写作都摆脱不了运气的转变。
9、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远远不成比例,而是我们的相互接近,从而产生了这种妒忌。
10、拉罗希福科公爵:别离会消灭微弱的情感,却也能增强强烈的情感;正如大风虽然可以吹灭蜡烛,也会让一堆大火燃烧得更旺。
第三卷的主要内容有:德与恶;正与与非正义等等。
摘录如下:
1、尽管一个敌人的优秀品质对我们有害,但是依然激起我们的敬重。
2、因为自私是由我们的需要大大超出所有物这一情形引起的。人类之所以被迫将自己和社会分开,并区别自己的财物与他人的,正是为了限制这种自私。
3、当任何东西是足够多的,可以满足所有人类的欲望时,所有东西就是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财产的区别也就完全消失了。空气与水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尽管他们是所有外界对象中最有价值的。
4、正义的原始动机是自私。
5、一个人越是正直、高尚,他对自己与他人就越是有利,并且,当利益和反省拥有习惯与教育的协助时,那些原则就会更有力量。
6、快乐或者痛苦是人类心灵的主要推动力或者推动原则。
7、我们自己的骄傲让我们对别人的骄傲感到十分不快;同样,我们自己的虚荣让我们难以忍受别人的虚荣。
8、通常幸运会眷顾勇敢和积极进取的人,而最能鼓起我们勇气的莫过于自己对自己的好评。
9、与书籍一样,谈话也是心灵的一个抄本,因此让书籍变得有价值的那些性质,也同样让谈话获得我们的推崇和喜爱。
10、任何行为都只是因为它是发生于一个善良的动机,才能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