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琐记(修订版)》读后感1300字
这边《纽约琐记》与老陈师傅其他书写笔调很不同,感性叙述简略很多,多是理性思辨与探讨的私密性。我在2016年暑期用了一个星期大略逛了纽约的美术馆博物馆还有一些画廊,已与老陈所见大相径庭。我分明记得当时看完后有极大不适感,一下看的太多不但眼睛乏了,连心态也七上八下,总怀疑自己看的东西是个诡异的尸体。那么大一个坟场人来人往,保安一本正经而千篇一律,解说者夸夸其谈似乎比作品本身更权威。如同某次我去自己的展览上看到某群年轻人围在一堆讨论我的画,其中一个看着像是老师,也很年轻,从技巧到构图再到主题,说的头头是道。这感觉很怪,其实说得蛮精彩的,应该也是个绘画实践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得极为细腻。有许多是我自己从未意识到的细节被提拉出来,我被深深吸引,跟着他们听了良久。作品就是镜子,不同的人站到面前照出的都是人形,却截然不同。
我看画很快,没感觉的画一略而过,有感觉的也至多停留十分钟,许多画我也看不懂,但还是会被吸引,我就会停下来,远了近了反复看。有一种好的画会使我感到某种冲动,什么东西被勾起来,很丰富的东西,一些分不出具体情绪的感觉。还有一种好的画是我非常明确可以欣赏的,比如梵高的星空,少一只耳朵的自画像,比如克里姆特的画。那些看过许多次印刷品后首次见到真迹的画,会真的被满满的感动。无论哪种好画都不能看过于久,他会使我的感觉变钝,越看越琐碎,思绪也开始散乱,想东想西。真正的好画其实需要的是多日相处,放在生活中的某个角落,在你不同心境不同年龄的眼光里慢慢呈现出来。而不是靠这样一时的冲动,我越是想记住某些细节理清某些技巧或色感,越是感到徒劳,好几次兜回来再看全然不是那回事了。所以人的视觉真的是很微妙的,这源于视觉在脑中投射,引发情绪与情感,我像是大脑里某个坐在大屏幕前的傻子,满场坐了成千上万个我,我不知下一秒我是其中的哪个傻子?
书中有几百幅图片资料,帮助他还原这条时间线上的他所经历的情境。我很喜欢他讲述自己的经历,隔着时间去对应自己的记忆是件妙事,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人物,那些人物带来一些东西也许也要拿走他一些东西。也许这是通过时间必然会发生的,不然会通过某些人带来一些再拿走一些。无论这些人是谁。从老陈的叙述里我多少感到了一种诚实,这与时下他在国内的境遇判若两人,他描述这种窘迫感、边缘感毫无遮掩的扭捏,也无煽情思苦忆田式的刻意。我读到的是人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宽容,无论哪一个自己都是那么难得的独一无二着,像一个个被封存在琥珀中的化石,在化石上去尝试涂抹装饰是徒劳而愚蠢的,显然老陈是明智的。
第二个我很喜欢的部分是最后一个篇幅,收录了不少当代艺术家的语录,这些话各说各的,但拢在一处就有了一种互相折射的客观。没有是非对错,也没有绝对的优劣高低,都只是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而已。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把梯子,一节一节都在身下。他们说的话如四散的尘埃,可窥得当今这个世界艺术正在发生什么?面临什么?以及变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