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市场》读后感4000字
《国家与市场》是这套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中唯一一本跟经济相关的。经济好像是个横亘在文理之间 的交叉学科:一方面长期和哲学纠结不清(老妈作为七十年代大学生学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另一方面又以数学模型为工具。上大学时和隔壁宿舍经院的同学相熟,一起上自习时发现化学系的理 科生们居然学高数C(我校生化医农方向都是学数C,这在高校里据说也很鲜见的)而经院的文科生们却 对着高数B的课本眉头紧皱,大家对此普遍是槽点满满。刚读到这本书时回家跟老妈讨论,尽管认为当代中国经济模型是基于西方理论基础,马政经的许多论点在如今有些过于简约宽泛,但她对现今若干经济 学家们殊无敬意,据她看来,这些人的观点只在一定情况下从某种立场看去才正确,常常闹出察秋毫之 末不见舆薪,只见树木完全看不见森林的笑话,不过我想这也是面对复杂经济现象在所难免的。
这本书一共选取了13篇访谈,其中2篇主谈农民税负和农村土地问题,这说明农业始终是涉及国家根 基的基本问题;2篇谈国际经济形势,反映出如今的中国已是东亚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讨论未来经济路 线: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杠杆,占去了4篇的篇幅;剩余5篇则讨论了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社会表象-收入分配 问题。
曹锦清是77级高考大学生,有着那时代学者固有的审慎凝重。访谈中,他竭力强调着中国三农问题有复 杂性:具有政治学(村民自治)、法学(司法下乡)、农业经济学(承包制度)、社会学等许多方面; 有重要性:虽然中国从产业结构税收结构来说是工业国家,但从从业结构上来说,仍然是农业社会,解 决中国问题,仍然绕不开农民问题、农民工问题;更有着紧迫性:八二宪法确立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大大 影响了其后三十年农村建设,这种制度虽然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但同时带来了公共品供给萎缩,土地存在继承性, 朝着私有化的方向缓慢迈进(十九大再次确立了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意味着这 种中间状态价继续持续)。2004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取消农业税,标志工业开始反哺农业,随之而来出 现了农业县地方财政吃紧。。。种种现象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华中科大的贺雪峰教授同样站在保守立 场上:虽然大体上赞同农村土地流转,但他竭力反对资本介入造成的土地不可逆流转。他认为目前农民工年轻外出打工-年老回乡养老的模式成功地避免了中国形成印度南美式的城市贫民窟,保障了农民生活 水平。他甚至称赞说回到土地的权利是农民的基本人权。当前我国的地利共享制度:所有权在国家,使用权在农民,保证而非阻碍了中国高速发展。即使是所谓土地自由交易的国外,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 在使用上仍然受到各种隐性管制。新自由主义的放任型土地流转是彻底“天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的对 国家和农民不负责任。
探讨国际经济的两篇都是采访复旦大学的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韦森。第一篇谈赤子加剧和标普评级下降标识的所谓的美国债务危机,虽然表面上看是美国政府运作不善,但韦森认为真正的根源在于第三次科 技革命带给世界经济的推动力面临衰竭,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萧条,这是全球所即将遇到的共同问题。 然而这时美国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地实行大政府(雇员膨胀)、资金救市政策,不过是生搬硬套罗斯福 应对大萧条的经验。然而即使是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债价格不降反升,这充分说明全球化已经发展到了各国经济相互高度依赖的程度。同时,韦森吐槽当前央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强制结汇,积累美元,超发 人民币,建议国家停止强制结汇政策,让美元贬值的风险由买卖方自行承担;用现有外汇储备去购买资 源,投资美国的房市。第二篇谈及欧债危机,他认为政党政治造成执政党给开出的“富人减税穷人高福 利”的支票是其根源,人口老龄化更加剧危机。对此,中国应该趁机进口欧洲产品,鼓励人民消费欧洲 高档货,借机实现美元储备清仓,那些购买欧洲经营不善企业的做法反而是头脑发热。
收入分配不均是当前最明显的社会矛盾,然而不均的根源、现状程度、解决办法却是众说纷纭:自诩为劳动者代言的汪丁丁认为目前劳动者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人们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转型,而非相应带 来的劳资问题。另外,国内劳资问题似乎是个问题:政府管得很细,却紧抓着权限不放;本该由工会承担的劳动者-用工者沟通的责任也似乎被完全忽视。反之,张军则是相信水到渠成的乐观主义者。他认为 地区收入分配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地区间收入差距大于地区内收入差距),政府从2004年开始关 注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是在努力减少收入差距,只不过农民们在网络媒体方面缺少话语权。政府通过进行 生产性质的花费,例如基础建设医疗教育等进行工资均衡实现再分配。另外,对于差距本身张军提出存在合理性,即差距只要是可以解释的就是合理的,它是促成效率增进、结构变迁、经济增长的源泉。最 后他乐观的表示,只要经济快速增长,收入不平等问题一定能够解决。极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陈志武 则有完全不同的意见,他将当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完全归咎于政府控制的户籍制度、国企垄断、过度干 预,具体表现为高房价、高赋税、高垄断国企利润,唯一的良药就是加强市场化:资本市场推动国退民进,汇率制度彻底放开,进行税制改革将征税权归全国人大所有,最后是政府消费公开透明。陈开出的 这副药方已经超越收入不均本身,涉及了经济路线的问题。如他做石破天惊之语:并没有诸多经济学家 沾沾自喜的中国模式,中国的经济成就不过是经济改革顺应世界潮流的自然结果。收入分配不均的表象 背后是根源的制度问题。相比之下,黄亚生的态度又温和了一些,首先他以邻为镜以史为鉴,列举东亚和拉美的例子指出城乡分布不均仍是目前贫富差距的主要表象,经济增长起先会带来贫富不均而到一定 程度后又会消饵差距(这难道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分阶段 的:先是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农村创业十年,接着是市场经济模式下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五年左右。这期 间主要是在改革历史问题,因此收入增长很快,贫富差距没有明显问题;然而之后的十五年,中国是见招拆招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农村城市化建设(当然作者十分吐槽 目前房产化式的城市化),平稳增加劳动者收入,仅靠行政命令提高工资是毫无意义的。税收被公认是 政府平衡社会收入的重要杠杆,我国的税收水平究竟如何也是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的一个话题。韦森对我国的赋税有很尖锐的观点。他提出,中国的赋税(包括直接赋税和第二财政:土地出让金等)已经高 到相当的程度,居民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接近持平。为了避免滥用征税权的状况,应努力推动预算民主 、税收透明、税收消费透明三点。纵观历史,人民争取宪政权本来就是围绕征税权和政府财政支出审议 权而展开的(苏格兰人民对英国国王),跟普选并没有太多关系。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大职能政府的凯恩 斯主义和倡导尊重市场秩序的法治政府的哈耶克两条路线。在我国,人大将征税权赋予了国务院,国务院转给财政部,财政部转包给税务局。层层拐弯,难以管理,更难以撼动利益者,加税易而减税难;至 于如何花钱,当前政府太多的投资在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而非给人民更多选择权的医保社保,其间存在大量暗箱操作,也缺乏各类监管。
一切问题讨论到底,绕不开根本路线问题,就好像两个凡是和实践真理标准一样,决定了一棵大树未来 的成长方向。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或许就是当前必须直面的路线问题。香港背景的张五常赞扬中国改革开 放的正确道路转向,欣赏强力政府尊重甚至推动市场运营的县级竞争制度带来九十年代增长奇迹。他反对新劳动法,歌颂赤裸裸汗淋淋的原始积累过程带来的国家发展,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从 台湾教育背景泅海而来的林毅夫是强力政府的崇拜者,他坚持政府掌舵才能给市场以正确程度的干预, 所有制等问题都不重要,开放竞争环境才是最重要保障。消费不带动经济发展,政府导向的大规模投资 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发动机。反之,大陆的茅于轼却持强烈批判旧体制的观念。(虽然是经济学家 ,但茅于轼有些言论未免涉政过甚,他曾说过:反毛派的看法不全面,但基本符合事实;还曾经在《把 毛泽东还原成人》一文中有过激言论)可能是经历过混乱的一代人,他痛定思痛强烈反省过去的错误坚决捍卫市场。他认为,市场本身的运作真正利于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他也承认市场不解决公平的问 题(天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公平是政府和民间的事情。另外,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紧密相联的 。更加激进的张维迎,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市场的信徒。因为一般人都是市场达尔文主义者,即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讲究温情与公平。可张维迎确认为市场是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市场能够均贫富吗? 不明白依据何在),政府才真正的不公平,因为没有监督和竞争。每次经济危机过后, 政府的力量都在 加强,不对称机制使少数人获利,而大多数人损失少许成本。中国就有着反市场典型表现:国企越来越大,强榨资源,频频进入私营领域,不承担损失的责任。
这本书看到最后,让我自然联想起佛经中某故事:《长阿含经》卷十九: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 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 ”;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没错,正是盲人摸象的故事。不过即使如此,倘若能集众盲者的描述,我们最终能一窥大象的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