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错误(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读后感900字
刚刚同学聚会完又开始后悔:体重增加了,真不该这么不节制。这种后悔是事先就预料到了的,或者说,这是一种可以前置的悔悟。当这件事还没有发生之前,大家就意识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也预先知道,吃过后是要后悔的,可是人就是这样,总是管不住自己。有的人可能在这方面把自己管住了,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又管不住自己了,如抽烟、熬夜、不吃早餐、长时间对着电脑……。这说明,人有一种明知故犯的倾向,明知某事不好,就管不住自己,偏要去做,造成理智行为分离,人的身体似乎被一种莫名的东西驱使着,使背离正确观念,选择了非理智行为。学术界亦然,你看,做学问,就得静下心来“板凳坐得十年冷”、“不到五十不著书”,可是在今天有谁做得到呢?现今学人不是天南海北地赶场子,就是热衷于急就章地出书、发文章。谁都知道,中国学术界的浮躁之风盛行,真正能站得住的学术成果如凤毛麟角,但是,就在每个人都清醒地知道这些问题的同时,有几个人就此退出名利场,重返书斋,潜心学问呢?可以说,人在大多数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生活在错误中,只是错误的等级有所不同而已。有些错误其后果主要只危及自己,有的则会影响到他人;有的属于道德范畴,有的则越过了法律界限。当然,越过道德和法律边界的错误终究还是少数。有的人在犯下大错后,喜欢推说自己是非不辨,好坏不分,这分明是托词。是非善恶,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道理很简单,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往往都是一些聪明人,他们岂能不知善恶?就如同时下众多贪官,他们能不知道“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只不过是心存侥幸罢了。在文艺作品中,说某人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其实就是在说该人有错误,有缺陷;个性越突出,毛病也越多。这段时间看了电视剧《春分十里不如你》,张一山演的形象很火,就是因为他身上的毛病多。观众在潜意识里有一种和被影视塑造的人物“齐平”的倾向。大家都知道自己是有缺陷的,看到英雄人物的一些毛病,譬如暴力倾向、粗鲁、说脏话、嗜酒、不修边幅的时候,相当于在英雄身上看到了自己,于是获得了一种和英雄齐平的快感。人的一生其实就这样,一方面在与错误做斗争,另一方面也在享受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