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暗示心理学》让我们看到“ 暗示”的神奇之处。‘暗示”是把双刃剑,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它可以引导着我们走向成功,也可以把我们推入深渊。例如,自卑,“自卑”的源头,来于心理暗示,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感到不如别人,心里会不断的给予“自我暗示”,我不如别人的信息,最终让我们的潜意识接受,达到自我认同,我们从内心否定自己。不过相反的是,可以合理的利用“暗示”让我们逃离自卑,我们用“自我暗示”鼓励自己,给潜意识输入,“我可以”“ 我能行”等,鼓励性的语句。当潜意识接受我们积极的暗示,我们的“自信”会慢 慢的油然而生,并且会战胜“自卑”。
所以我觉得“自我暗示”像卧底,是由意识派遣到潜意识中,帮着意识监督潜意识。它潜藏于无形,隐蔽而又作用,牵引着潜意识。这个卧底只接受“自我暗示”的命令,去干扰潜意识,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暗示”,让它服务我们,做好意识与潜意识沟通的工作。
因为在潜意识中,我们无所不能的,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有着超高的智商等,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们受意识控制,而在意识下的我们,会选择性的筛选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我们常常会因遗忘,而苦思冥想曾经的回忆,却始终想不起来。其实潜意识早已照单全收,只不过隐藏在潜意识深处,意识无法唤醒它罢了。
当我思考 “暗示”对人的作用时,不由的想到,中国传统的儒学家,王阳明所主张的思想,发现他与《暗示心理学》理论上所主张的地方,有很多契合之处。王阳明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他强调“心”的作用,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探寻内心深处,而暗示心理学也是从心出发。例如,在《暗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分析这句话“ 心有多大,宇宙有多大”,这点与暗示心理学中的“暗示”和“想象”相关联。想象是最重要的,它为暗示提供了途径,但“自我暗示”必须在机体的可行范围之内,才能进行,这也是《暗示心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最大区别
可以说,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 都是通
过“心”来给予自我暗示,肯定“心”对人行为、意识等影响。不同之处,《 暗示心理学》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王阳明的“心学”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学会利用好“ 暗示”,将它运用到我们生活中,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