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效应:以商业思维做社会公益的18个世界经典案例》读后感2500字
74《涟漪效应》[美]贝弗利·施瓦茨/著 晏和淘 /译。
此书,是继《慈善的商业模式》《公益向左 商业向右》之后,我阅读的第三本公益相关的书。因想着提升自身对公益事业的认知,一口气将这三本书同时加入书架,不过,三本书的阅读顺序却是随机的。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这三本书的论点,却是呈递进关系的。
《慈善的商业模式》论证公益组织可以不商业化,但可以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管理;《公益向左 商业向右》论证公益组织在保证以公益为主的前提下,应该向商业化发展,即应向社会企业发展;此书,更进一步论证,未来世界里,盈利企业和社会企业界限越来越模糊,最终会统一为“企业”。
此书,宏观地分析了社会企业在全球发展的势在必行,以及巨大发展潜力,然后以重建制度,市场活力变革、通过市场力量创造社会价值,培养完整公民权、培养同理心等五个部分为框架,并例举了18家优质的社会企业,分析其发起背景,运作模式,经营理念,以及其影响力,以期为热衷做社会企业的读者做向导,并鼓励大家“人人都是创变者”。感触收获如下:
其一、每个人都可以是创变者。
投身公益近一年,阅读此书前,我对公益项目认知过于肤浅,误以为公益项目已经饱和,空有满腔情怀,却无处可施展。
通过阅读此书,我认识到,中国,人口大国、经济大国,面临着新的且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单纯靠政府、商业、传统公益慈善团体的力量都是不够的。社会企业正是为着解决社会问题而生的,面对社会问题的痛点,天降大任于斯。因此,社会企业不仅是中国的发展历史使命的呼唤,且潜力无限,大有可为。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是创变者!
其二、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
阅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公益组织的发展方向,应紧跟政策自上而下,与政策相向而行,顺势而为。因为,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痛点,这与社会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的的理念愿景相通。
读完此书后,对此态度观念有所转变。如果我们的使命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变革,想要做一名优秀的益创者,那么,我们还可以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我们可以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并在不断实践活动中,探索建立优质的项目方案,并不优化完善,最终,会形成自上而下政策扶持,从而达到推进社会优质变革。
简而言之:优秀的益创者,在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痛点的前提下,既要做政策的落实者,更应做推动政策出台者。
其三、定位精准,扎根落地到社区。
国外优秀的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大多以社区为单位,此种“小而美”的定位,大可借鉴。以社区为据点,更易精准解决社区问题,同时,摸索创建一套构建和谐社区优质模式,然后推广复制到其他社区,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使命。
其四、培养益创者,应从培养同理心开始。
美好和谐社会,不只是社会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及政府部门的职责使命,更应是每个人的职责使命。然而,就目前现状来说,群众对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认知不高,因此参与度不高。
如何引导人人参与其中,成为社会益创者。个人认为,应从强化群众责任感出发,而强化群众责任感又应从培养群众同理心开始。因为,同理心是群众对社会问题,社会痛点的感同身受的基石。因此,只有具有同理心,才能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
然后,基于社会同理心的基础上,人人付之行动,行动时结合以想象力,创新思维,构建和谐社会也就事半功倍了。
简而言之:同理心 行动力 想象力=和谐社会。
其五、公益活动要广度,更要深度。
例如,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大多数公益组织选择赠送书包,书籍等礼物,其初心可嘉。然而,细细想来,意义不大。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会因疏于陪伴孩子,感觉亏欠孩子,因此,即便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也会用极丰厚的物质弥补孩子,而他们买的东西,可能比公益组织买的更多更好;而,贫困儿童,通常情况下,会得到来自学校,社会,亲邻的物质救济。
所以,大多时候,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其实差的不是物质需求,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关怀。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物质赠送,那就“头痛医脚”了,而且,也是对公益资源的浪费。
而此书中,例举的公益项目,他们关爱流浪儿童,贫困儿童的做法是,教会他们社会和财务技巧,提升他们实现经济独立的能力,这就比简单粗暴给予物质救济,甚至情感关怀更实用,更有意义,值得借鉴。
简而言之:益创者不应只看重公益项目影响到多少人,更应注重的是对人们的影响有多深。
其六、作者总结的优秀益创者的共同点。
1.小计划,大改变。
大多益创者的开始的计划区域往往很小,因其项目模式的精度和深度,而具巨大影响力,从而被复制推广更宽广区域,最终形成递增的涟漪效应。
2.坚持成就梦想。
公益事业之路,往往会受到人为,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甚至挚肘,因此山重水复,道长且阻。不过,坚持心之所向,用心用情去做,总会柳暗花明,最终开花结果。
3.关联身份(社区),将文化融入社区。
此点,同第三点,扎根社区,不作赘述。
4.共同参与
除联动社会公益组织,社会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激发群众人人参与外,更要促进边缘人群参与其中,让其成为主流,可能会有意想不到效果。如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
5.技术促进变革
21世纪以来,社会创新、金融创新、破坏性创新都在呼唤新工具、新服务、新手段、新机制。尤其在信息为王的时代,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 服务于项目活动,以推动社会良性变革。
其七、作者关于益创者的建议
作者建议:想要成为优秀益创者,首先对你的人生负责;其次,保持客观,即自己心里验证观点的价值,而不是向别人证明它的价值;然后,行动,即与你能找到的最优秀的人一起,不断推进项目,即使不能预见到最后的结果,也要平静对待;最后,项目管理运行中总会遇到问题,不要过于担心,解决方案总会有的。
其八,我想给热衷公益的同仁们一些鼓励。
借用马克·吐温说的:“20年后,你不会因为做过的事情而后悔,只会因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遗憾。所以,甩掉帆锁,去远航,去探索,去实现你的梦想吧”。
总之,此书条理清晰,鞭辟入里,能给热衷公益事业的同仁诸多启发和鼓励。同时,建议与《慈善的商业模式》和《公益向左,商业向右》两书对比着阅读,更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