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读后感1700字
Walter Isaacson, 美国作家,是专门帮名人写传记的,文字上很严谨,数字更甚;即便对狂热黑客们的科技成果预测失误也照提不误。本书着重写创新者的碰撞和协作,通过哪些思路和策略让商业落地。创新者(尤其是来自Google)对自己的定位和策略非常有自信。这应该是我看商业策略至今,通过电子书能感受到的最强自信。自信扑面而来原因有三。一是创始人是技术狂客,对产品精髓和未来形势有非常独特且透彻的预判。二是开创者身上那种勇于冒险的推进精神。三是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未来产品的领军者并持续创造落地机会。在当时竞争者并不多的前沿商业环境中仍能保持自我驱动的竞争优势,这种定位和觉醒让他们很难被赶超。
本书提到的大多数成功创新者和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产品人”。他们非常关注,而且深入理解产品的工程与设计。他们不是主要负责营销、销售或者财务的人员。
毕加索的名言:“巧匠摩形,大师窃意。”(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更是被Jobs严丝合缝应用到产品上。在这个案例里,市场和数据不会骗人。结果也不会骗人。好的产品能让每个人享受到商业的甜头,好的商业则是造福整个人类社会,两者相辅相成。落地的商业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模式和受众决定了这个商业策略能走多远,能如何多产。
文中还提到,人文技术两结合。Einstein是物理学家,但小提琴也拉得非常好。人们都公认,正是兼具科学和人文的特质,让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文情怀注入产品设计如同点睛之笔,这也是Jobs一直认为IBM仅是一个没有品位的硬件提供商。但如果以世俗的角度看待苹果和微软的成功之道,也算是不分伯仲的。再看一个细节,苹果的办公室设计也是要Jobs首肯确认的,哪怕是洗手间的选址,作者的观点是,正因为Jobs非常关注“协作关系”才让走向洗手间的路上制造出更多相遇,这实在是一个鬼马理念。
我一直很乐意分享我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于很多人从结果成功与否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我更倾向于保持观察从各年代跳脱出来的英雄形象的那些瞬间。为何时势造英雄,在那些布满荆棘的时势中,如何激发自己勇往直前,这一直是自我驱动的源泉。为何会出现“绝地反击”的商业奇迹,也是因为人们在不断失败中总结出明亮的成功路径。这是我看问题的视角,多看那些失败的案例和经历,能让自我驱动在任何安稳的情况下衍生出可怕的自我比对。让危机感多产,驱动前行的步伐,即便它在某些时间节点中总让我感受到超能量的爆棚感。
以下是一些能量的分享:
# “创造性摩擦”此词我是第一次闻及,但丝毫不影响对它的喜爱。我尝试做了以下解构:正反辩论后加强对立论点,这种方式比头脑风暴更加密实,始末相系,同时也不是普通人能随意参与。可作为决策小团体的内部意见商榷的有效工具。
# 积极忽视不可能的态度。实践时其实很难,尤其是copy 和 me too产品横行霸道的当前。我们拿出核心竞争力面对市场和竞争对手时,我们是否满怀自信。其实,竞争对手只是想像出来的,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就是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引导者,思路和策略上遵循积极忽视不可能的态度,搞不好更容易倒腾出些实质好处。
# 再次强调,合作中的碰撞和火花是好东西。基于互相成就的理念,双方才可能长远。任何暗里计较得失的方式,哪怕是一点点都会影响长远。理念是无法伪装的,长时间来看是种互相伤害。当我们将自己放在“充分利用他人来成就自己”这个位置上,你也许才是最大的输家。输得怎样彻底,时间会告诉我们。
# 但凡拥有过多艺术和浪漫激情的病人,如彰显出一种“谁也无法驾驭我”的情场浪子,请尝试用几何+三角函数+代数学的处方进行治疗,经验证,此方奏效。
# Iphone案例。“设备不需要说明书”:深耕这个理念并将简便交付到使用者手上。苹果手机的使用者如果体会到这个用意可能会更加珍惜它。它的体验很好,但它怎么来的,让自己多一些好奇心吧。
# 除作为招聘工具外,雅达利(Atari)的文化还是布什内尔(Bushnell)个性的自然产物。但这不是简单的自我放纵,而是基于一种源自嬉皮士运动,日后将定义硅谷文化的哲学。其中心是这样一些原则:权威应该受到质疑,等级制度应该被规避,特立独行应受尊崇,创造性应该得到悉心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