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手套擦泪:03分离》读后感800字
< 抗争的渴望与诉求>
如果疾病被赋予了道德含义,象征着不洁,失败,衰退,甚至背弃,那么那些身染重病的人,该何去何从,就像莱恩那样,孤苦伶仃地死在罗斯勒海关传染病院的隔离病房,他不停地啜泣,连嘴巴都无法张开,仿佛死前最后的处分。
如果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天谴,一种肃清,一种惩罚,一种拨乱反正,“他们活该!”,“这是惩罚!”,如果人人都带着有色眼镜,认为生病就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那么,你可以想象,身染重病的人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你哪能从容呢?斯德哥尔摩地区的各家医院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患做了分类。他们死后的尸体,就像垃圾一样被处理掉,毫无尊严可言。
恐惧有可能是无知,盲目跟从导致的。在戴上有色眼镜之前,试着去了解,即使是害怕的你,对一件以前从未接触的事物,也应该抱有试图靠近它的态度。因为不了解就会有可能造成伤害。
在那个遥远的80年代,在斯德哥尔摩 “谈同色变”,“谈艾色变”的年代,作者将人类的丑恶嘴脸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仿佛在阐述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不全是透明且合乎常理的。相反,到处都会发生荒诞不经的事。
“1996年,医界开始将三种不同药物融合,竟获得近乎奇迹般的医疗效果。许多濒死者最终得到救治,其他人则学会如何与体内的病毒和平共处,不让症状爆发。
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索与发展,药物的效果也越来越精准。”
自由绝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自由,需要用行动与血泪争取。
作者的诉求其实非常简单:同性恋者也是人,有着各种人性的优缺点,只要不妨碍他人自由,都应该予以尊重。单纯以性向(同性恋或异性恋)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有欠公允的。
人是兼具理性、感性的生物,都渴望被爱、被喜欢;同性恋者的性向或与常人不同,但爱人与渴望被爱的心理则同。只要不伤害、妨碍他人,都应该拥有选择权,都应该被尊重。
作者鼓励我们:在有生之年,择己所爱,爱己所选,老来还有满室斑斓璀璨的回忆,不留下任何遗憾。
嗷呜,It’s really the end.
小羊砸
201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