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山庄奇案》读后感1300字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我并没有读过几本。到目前为止,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我只读波洛系列,先后读完《帷幕》《东方快车谋杀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沉默的的证人》《罗杰疑案》《悬崖山庄奇案》。其中《帷幕》和《罗杰疑案》我打算再读一遍。(“大侦探波罗”的电视连续剧我看了不少,所以很多案件都有印象,但是没读过书。)
这本书让我比较惊奇的是,罪人不止一个。而且并不是我想像中的一桩谋杀。我读这本书,总感觉它围绕着一种哲学理论在写:“骗与被骗”。换句话说,“戏精”。
我往常是对“戏精”这个观点抱有很不屑的态度。凡是遇到某些人与人直接的矛盾时,如果把“戏精”的名号按在任一个人头上,这件事便解释通了。我们会想:“总会有人给自己加戏,让事情戏剧性地发展,仿佛一切事情都在他(戏精)的掌控之中,所以围绕他的事情并不都是真的,而且和事实反差很大。”如此,我们便会自以为是地捏造许许多多臆想出来的“事实真相”。不难看出,把“谁是戏精”这个公式套入到大多数事件中,得到的答案总是违背真理的。或许事实很简单,没有谁是戏精,只不过自己知道的太片面,或者自己想多了。而真相往往就是这样。我便不乐意用“戏精”来解释一些事情。
但是看过这本书后,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正如大侦探波洛在书中推理的:凶手尼克在一开始为自己造出“被追杀”的假象,并以委托人的身份出现在侦探面前,这样必定会得到侦探的信任。这样凶手行凶还不容易?
伪造自己的猎杀对象是另一个人为了杀她自己而误杀的对象,多么戏剧性的想法!
从头到尾的受害者,竟然是凶手。
虽然我早料到这一点,但是我仍认为这是很有趣的现象。这完完全全解释了“戏精”的存在。他们总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很清楚什么时候演,什么时候不演。像尼克一样。她演了戏,但之后她便顺其自然,任由自己一开始编排的事情按照惯性发展。等到事情要失去控制时,再演一出戏。等到自己的计划快要成功时,做点“小事”,顺水推舟,栽赃嫁祸,完美收工。很漂亮地“谢幕”。她演的不错,非常漂亮。这也提示我,不要忘了戏精的存在。
当然这本书里还有好多戏精:为了窃取尼克的遗产而装成“老好人”的门房夫妇,贩卖毒品满足尼克的水手……诸如此类。
很多事情连波洛都没有想到,他更不敢想象他自己一直被自己最信任的委托人蒙在鼓里。若不是这种心理,这个案子可能很快就破了。
其实说实话,波洛不也是戏精吗?他试探人的小把戏可不少。他伪造了尼克的死,从而抓住“老好人”夫妇想要窃取尼克遗产的可恶行为。当他意识到尼克有鬼时,他把自己的怀疑对象假装成为尼克想要栽赃的那个人,使尼克彻底认为波洛没有对她产生疑心,让她大胆地进行最后计划中的最后一步,并在这时把她抓住。
由此可见,戏精往往先夺得别人的信任,但在此之后,可能会做一些“想当然”的“表演”。这无疑是致命的,也许只有这个会使戏精露馅。
深一层次理解,戏精不全是所谓“坏”的。只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演一出戏,把所有人骗地团团转的,基本都算作“戏精”了。至于他对于更多人是有益还是有害,那要看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