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全智慧》读后感700字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出身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晓畅英、法、德、拉丁等多种外文,深入研读过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一生博学多能,是近代文人的典范。1929年,时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因英文成绩满分,故入清华外文系,成为当时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吴宓的得意门生。当时,才华横溢的钱钟书很受吴宓赏识。
由于钱钟书博闻强识,所以上课时他只用耳朵听讲,并不记笔记,有时还会边听课边作图画、练书法,甚至看闲书。看起来,他似乎不是个好学生,但神奇的是他每次考试都是学校的第一名,在某个学年时,他的成绩甚至还破了清华的纪录。对待这种天资聪颖的学生,吴宓明白“上智不教而成”的道理,所以在学习上他不过多地去教导钱钟书。不仅如此,每次上完课后,他还会谦恭地问:钱先生的意见如何?征求钱钟书的听课意见。
对于钱钟书这样聪慧过人、才华横溢的学生,吴宓的不教就是一种智慧,因为他懂得,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材。如果再去教导,就会显得多余,显得画蛇添足。而那些智力平平的人呢?在颜之推看来,这类人正是教育的目标人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行,增长知识。
生源的好劣,决定着教学效果,这是古人都懂得的。下愚之人,孔圣人在世也没办法。孔子门下三千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如此计算,优秀率不够2.4%。而孔子门下的弟子也大都是那种智力在中庸之上的。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曾参的智力算较差的,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却成为了高才生,他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被后世尊奉为“宗圣”。这说明,只要智力不算太差,加以后天的教育,是能成材的。